阴囊肿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标准》第281页(3092字)

阴囊良性肿瘤如皮脂腺囊肿、皮样囊肿,阴囊内者有脂肪瘤、纤维瘤、淋巴管瘤、血管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等。临床所见的阴囊恶性肿瘤主要是阴囊皮肤癌。

1.流行病学 阴囊肿瘤较为罕见。其中阴囊恶性肿瘤多发生于中年、老年,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上者几占半数。

2.病因 阴囊皮肤癌其发病原因是由于煤烟、煤焦油等化学物质或机械因素长期刺激的结果。

3.病理生理 阴囊恶性肿瘤多数起自上皮组织,为表皮样癌(上皮癌),亦可来自阴囊内正常组织以及胚胎性组织。

4.诊断标准

(1)阴囊良性肿瘤

1)阴囊皮样囊肿:①临床较为常见的阴囊良性肿瘤,常无症状;②阴囊检查 可见于阴囊任何部位,但多在阴囊缝处触及到黄色、圆形、自由移动的肿块,其大小数目不一;③组织学检查 囊肿壁衬以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囊腔内为脱落上皮、皮脂、毛发等。

2)阴囊脂肪瘤:①阴囊内缓慢生长的软性肿物;②阴囊坠重感及压迫症状如附睾处疼痛、下腹部及会阴部不适;③阴囊内触及分叶状、质地较软的肿块,与睾丸、附睾、精索通常有较清楚的界限;④组织学检查有较明显特点,即由大叶状有被膜包围的脂肪组织组成。

3)阴囊纤维瘤:①临床较为少见,常无症状;②阴囊内生长缓慢的肿块;③阴囊内可触及小而坚硬的肿块;④组织学检查示肿块由纤维母细胞组成,细胞之间有胶原组织,无核丝分裂相。

4)阴囊淋巴管瘤:①常为先天性,一般为良性,偶尔为恶性,临床可分为单纯性、弥慢性两种;②检查阴囊皮肤浮肿、硬化,常致溃烂,有淋巴液渗出;③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由扩张纡曲的淋巴管组成,且有新的淋巴管形成。

5)阴囊血管瘤:①缓慢生长,常无症状;②检查阴囊可扪及青色的较小柔软肿物;③组织学检查可见肿瘤起自皮下组织,由扩大的血管团组成,内含血液。

(2)阴囊恶性肿瘤

1)多发生于中年、老年,其中年龄在70岁以上者几占半数。

2)有长期从事煤焦油、沥青、石油、润滑油及其他化学工业工作的职业史。

3)肿瘤初起为单发或多发的疣状或扁平隆起,表面可有脱屑,溃破后可有溃疡。肿瘤边缘隆起向外翻转,质硬,合并感染时可有疼痛,有臭味血性分泌物,腹股沟处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亦可有肿瘤转移后的其他症状。

4)阴囊皮肤病变及腹股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可见肿瘤细胞。

5.鉴别诊断 阴囊恶性肿瘤需与以下疾病注意鉴别。

(1)睾丸肿瘤:可以直接侵犯鞘膜或阴囊皮肤,或经血行转移至远处脏器,与阴囊网状细胞肉瘤、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相似。但肿瘤侧睾丸肿大,表面光滑,肿瘤质硬且有沉重感,失去其固有弹性,表面可出现结节;活组织检查可见到肿瘤细胞。

(2)阴囊炎性癌:又名阴囊皮肤湿疹样癌、Paget病。是阴囊发生与乳头乳晕炎性癌变相类似的病变。好发于50岁以上年龄组,病程长。阴囊皮肤发红,呈糜烂与红斑交错相间的皮损区,有慢性炎症硬结,可与阴囊皮肤粘连。活组织检查见有Paget细胞,单个或巢状,沿汗腺及其导管、毛囊、皮脂腺蔓延;表皮生发层棘细胞增长变宽,真皮有圆细胞浸润,表皮中有许多核有丝分裂相。PAS反应阳性,耐淀粉酶低分子量角质反应阳性。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郭应禄.临床诊疗指南泌尿外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那彦群.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诊疗指南(200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葛宏发.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5 俞天麟.实用泌尿系及男性生殖器肿瘤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6 王洪亮等.中日两城市前列腺癌普查结果及临床病理对比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44~146

7 孙颖浩.我国前列腺癌的研究现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77~78

8 顾方六.我国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发病调查.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1:30~32

9 顾方六,文香,吴阶平.前列腺癌发病情况的探讨.中华外科杂志,1986,24:596~599

10 Haas GP,Sakr WA.Epidemiology of prostate cancer.CA Cancer J Clin,1997,47:273-287

11 Steinberg GD,Carter BS,Beaty TH,et al.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Prostate,1990,17:337-347

12 Gronberg H,Damber L,Damber JE.Familial prostate cancer in Sweden.A nationwide register cohort study.Cancer,1996,77:138-143

13 周利群,陈为民,那彦群,等.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PSA与年龄变化的关系.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293~295

14 费世宏,曾甫清.血清T-PSA、F/T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289~291

15 程怀瑾,王国民.PSA、F/TPSA及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意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140~141

16 林毅,李黎明,强万明,等.游离与总PSA比值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28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