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克氏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238页(9266字)
马立克氏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外周神经、性腺、各内脏器官、虹膜、肌肉和皮肤的单独或多发的(单核)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和肿瘤形成为特征。
由于病毒能引起淋巴细胞的溶细胞感染及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使患鸡对鸡白痢、球虫、新城疫等病的感染率增高。本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国家均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1973年我国首次发现本病。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因受病毒株、剂量、年龄、品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短到3~4周,长至数月。人工感染1日龄雏鸡,2~3周龄开始排毒,3~4周龄出现症状。MD临床表现与MDV的毒力有关,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和临床症状,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而慢性又可分为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1.神经型(古典型) 这种类型是由毒力较弱的毒株侵害神经系统引起,外周神经、腹腔神经、坐骨神经和臂神经最易受到侵害。病鸡的第一个可见症状是运动失调或步态拘谨。由于病鸡受侵害的神经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变化很大。臂神经受侵害时表现为受害侧的翅下垂,以侵害坐骨神经引起腿麻痹最为常见,常表现一侧较重一侧较轻。发生不全麻痹时,病鸡步行不稳,如完全麻痹时,不能站立,而蹲伏地上,出现一只腿向前伸,另一只腿向后伸的特征性“劈叉”姿势。在单侧麻痹时,以手触诊可以察觉麻痹腿的温度要低于另一侧;支配颈肌的神经受到侵害时,表现为低头甚至歪颈。植物神经受侵害时,可以引起嗉囊麻痹或扩张、呼吸困难、腹泻、消瘦、贫血等症状。本型病程较长,最后因采食困难,饥饿、脱水、消瘦,衰竭而死亡。
2.内脏型 该型由强毒力病毒引起,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流行开始时病鸡表现高度沉郁,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有的病鸡离群呆立一旁,头颈收缩呈企鹅样站立姿势。经数天后,部分病鸡可表现共济失调,蹲卧,接着出现腿或翅一侧性(或两侧性)轻瘫或麻痹。有的病鸡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只表现消瘦,最后衰竭死亡。剖检大量病死鸡发现,几乎所有内脏器官均发生肿瘤病变,但发生的几率是不同的,肝脏、脾脏、卵巢最易受侵害,重者卵巢正常结构消失,整个卵巢呈菜花状。
3.眼型 一眼或两眼同时发病,主要侵害虹膜,轻者对光反应迟钝,重者失明。虹膜的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状或弥漫性的灰白色,俗称“灰眼”或“银眼”。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锯齿状),视力减退,严重时整个瞳孔只留下一个针尖大的小孔。有的可在眼部形成肿瘤。
4.皮肤型 无明显临床症状,只在毛囊处因淋巴细胞性增生形成小结节状或瘤状物,多个毛囊常融合在一起。肉鸡表现毛囊粗大,皮肤粗糙,并且生长迟缓。严重者皮肤结节呈淡白色,有时形成疥癣样表面,并有褐色痂皮。以上病变常见于大腿、颈部及躯干背面有粗大羽毛的部位。
5.急性型 主要见于6~12周龄的幼鸡,发病急,死亡率高,无特异症状。突然暴发,迅猛流行,病程短促。常见不到(外周)神经麻痹,有时会出现内脏器官淋巴瘤。死亡率较高。
(二)病理剖检
1.急性型 性腺、肝、脾、肾、胰、腺胃、肺、心、法氏囊、肠系膜、皮肤、骨骼肌、肾上腺、胸腺等很多器官组织受害。而外周神经的病变则相当少。有时可见到眼的病变。此型病变和鸡淋巴白血病十分相似,也表现为肿瘤性结节或器官弥漫性增大。结节状病变表现为器官表面或实质有灰白色肿瘤结节,其数量不一,大小不等,结节切面呈均匀灰白色。弥漫性病变时器官弥漫性增大,色彩变淡。卵巢常显着增大,呈瘤团状,表面不光滑。公鸡睾丸常一侧肿大,质软。腺胃和肠管表现管壁增厚、坚实,有时腺胃内壁出现“火山口”样溃疡,严重时会导致穿孔。肠系膜也可见肿瘤组织生长。胸肌和大腿部肌肉出现灰白色条纹或结节。皮肤则表现毛囊肿大呈小结节状,严重时局部形成褐色痂皮,也可出现较大的肿瘤结节,有时其中央破溃,长羽毛髓端有羽髓处呈S状弯曲或呈葫芦状变形。带眼受害时瞳孔缩小,边缘不齐,虹膜褪色,呈灰白色。腔上囊缩小。病变可能仅在一个器官或波及数个器官,有时仅神经受侵害。这种情况和毒株对不同组织的嗜性有关。
2.慢性型(古典型、神经型) 多见于3~5月龄的幼鸡,病程较长,生前有神经症状。病变见于一处或多处外周神经与脊神经节。其中常发部位是腹腔神经丛、腰荐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和内脏大神经,多为单侧神经受害。眼观,病变部位神经不均匀地粗肿,色灰白或淡黄,正常纹理消失;有时水肿明显,呈半透明状;有时呈结节状,质软,色灰白。如神经节受害则其肿大呈灰白色结节状。20%~30%的病例,卵巢或睾丸有肿瘤性病变,因滤泡间肿瘤细胞分布而呈弥漫性增厚,其体积增大,呈结节状、菜花状,坚实且硬。
组织学变化:不论急性或慢性型,病变组织器官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小、中、大型)、成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等多形态的细胞增生浸润,但内脏器官的肿瘤组织中很少有浆细胞,同时还有变性的成淋巴细胞(即马立克氏病细胞)。马立克氏病细胞的个体很大,胞浆嗜碱性和嗜派若宁性,常有空泡,核浓染,形状不定。瘤细胞中可见到核分裂象。肿瘤组织的嗜银纤维增多,呈丝网状分布。
外周神经:表现为程度不同的肿瘤细胞浸润,有时伴有水肿、髓鞘变性和神经膜细胞(雪旺氏细胞)增生。神经的病变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Ⅰ型: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轻度水肿。
第Ⅱ型:水肿明显,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偶尔有髓鞘和轴索变性。
第Ⅲ型:有大量成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浸润,并有“马立克氏病细胞”,还可见髓鞘变性、轴索崩解和神经膜细胞肿胀、增生。上述三型变化,实际上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看来神经先有炎性变化,随后发生肿瘤细胞的大量增生。
中枢神经:瘤细胞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在脑白质形成结节,在脊髓白质,偶在中央灰质也可见瘤细胞增生。
眼:瘤细胞主要浸润在虹膜,也可浸润在眼肌(外直肌、睫状肌),甚至角膜、球结膜、视神经等处。
脾:除有瘤细胞增生外,鞘动脉周围网新诗细胞弥漫性增生。
皮肤:羽毛囊和真皮血管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积聚和少量浆细胞、巨噬细胞散在。羽毛囊上皮细胞的核内与胞浆中有包涵体。
腔上囊:淋巴滤泡萎缩,滤泡之间瘤细胞大量增生。
肾、肾上腺和胰腺的上皮细胞的核内和胞浆中有包涵体。
(三)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尤其是对集约化程度高的鸡群威胁性更大。非鸡属禽鸟对本病很少发病或没有易感性。火鸡、野鸡、鹌鹑、鹧鸪虽然也是MDV的自然宿主,而病例相当少见。但有鸵鸟、高地鹅、鸭和猫头鹰患病的报告。鸭在接种MDV后可以感染并产生沉淀抗体,但不发病。各种哺乳动物能抵抗MDV的感染。
鸡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也有所增强;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1日龄雏鸡比10日龄以上雏鸡易感性高几百倍,蛋鸡多在2~5月龄发病。自然感染古典型MD的鸡可以早在第3周龄发病,但一般多在2~5月龄出现症状。而以3~4月龄鸡的发病率最高。急性型MD发病日龄更小,甚至在3~4周龄就出现症状。母鸡比公鸡似乎更易感。不同品系的鸡均可感染,但在发病上有所不同,本病的病死率在1%~100%。
病毒在鸡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①各内脏组织细胞内的无囊膜的裸体病毒是严格的与细胞共存亡的细胞结合病毒。②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内的有囊膜的完全病毒(非细胞结合性病毒),脱离细胞可存活,对外界抗力强(室温下4~8个月,4℃至少10年仍有感染性),在本病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本病毒在鸡体内和细胞培养中的复制具有典型细胞结合疱疹病毒特性,有囊膜的病毒子通过常规的吸附和穿入过程进入细胞。另一种更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细胞间桥来完成从细胞到细胞的感染传递,这是体内外病毒散布的主要方式。
病毒-细胞相互作用有3种类型:
1.产毒型感染(溶细胞性感染) 主要发生于非淋巴细胞,但也偶见于淋巴细胞。
(1)羽毛囊上皮细胞的MDV的完全产毒性感染,可产生大量有囊膜、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子。
(2)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及多数培养细胞中的产毒——限制性感染,产生抗原,但大多数病毒子无囊膜,无感染性(部分培养细胞中,能产生有囊膜有感染性的病毒子)。
2.潜伏型感染 只见于淋巴细胞中(主要是T细胞,也见于B细胞),不产毒,不出现病毒抗原或肿瘤相关抗原,但经体外培养激活可产生病毒子。
3.转化型感染 Ⅰ型MDV强毒感染T淋巴细胞后可使其转化成为成淋巴细胞样细胞。
根据抗原毒力差异本病毒分为温和型(mMDV)、强毒型(vMDV)和超强毒型(vvMDV)。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鸡一旦感染便终生带毒和排毒。鸡受感染后大多数组织和器官(如血液和肿瘤细胞)几乎终生带有病毒。用这些材料可以人工感染1日龄易感雏鸡。但它们的传染性有赖于与完整细胞的结合,细胞崩解后传染性也消失。病鸡和带毒鸡的毛囊上皮能产生大量的具有囊膜的完整病毒,并可脱离细胞排至外界,污染周围环境。因此,脱落的角化毛囊上皮、毛屑和鸡舍中的灰尘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此外,病鸡和带毒鸡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唾液、鼻分泌液和粪便)也有传染性。育雏舍要远离成鸡舍和蛋鸡舍,并且能否彻底消毒决定MD的发病与否及发病率高低。
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直接或间接接触都可传染。病毒主要随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其次是消化道。
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鸡群,其感染率几乎可达100%,但发病率差异却很大,可从出现少数到70%~80%。一般来说,古典型MD发病率较低,而急性型的发病率较高,在成年鸡群中有时还可以看见散发病例。病鸡除了极少数可以康复外,几乎都以衰弱死亡为转归。
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他传染病也可以影响MD的发病率,尤其是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病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其次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菌和球虫病等。
(四)实验室检查
根据MD的典型症状(神经型、眼型)和典型病变(内脏型、皮肤型)即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但应注意和淋巴白血病的鉴别。
1.病毒的分离 取肿瘤组织剪碎,PBS(pH7.4)洗3次后混合研磨,以PBS作成1∶5悬液,冻融3次,3500转/分离心30分钟后,取其上清液,加热至60℃处理10分钟,450纳米滤膜过滤,10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于雏鸡、鸡胚或细胞培养接种或作电镜观察。或采集病鸡全血离心沉淀,取血沉棕黄层细胞作为分离病毒材料。
2.病毒鉴定
(1)电镜观察:鸡马立克氏病病毒,属于细胞结合性疱疹病毒,在被感染的细胞培养物中,通常可在细胞核中,偶尔在胞浆及细胞外液中,见到六角形的、裸露的病毒子或核衣壳,直径100纳米~110纳米,有的中心有电子密度分布致密的类核体,偶尔在核空泡内或胞浆中见到有小封套的病毒颗粒,直径150纳米~170纳米(核内颗粒)或250纳米~300纳米(胞浆或胞浆包涵体中的颗粒)。在羽毛囊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更大的有封套的病毒颗粒,直径可达400纳米,由此可见,MDV的形态大小与其所在的位置有关。
在负染色制片中见到的核衣壳,呈立方形二十面体对称,拥有162个中空的壳微体。
(2)接种试验:
a.雏鸡接种。按1∶10制作肿瘤组织悬液,腹腔接种(0.3~0.5毫升/只)1~7日龄或孵出后第一周内SPF雏鸡(无本病母源抗体),观察典型症状与病变,接种后经18~21天进行有无感染迹象的检查。感染标志是:神经或脏器中有肉眼或显微镜下的MD病变;在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出病毒;在羽毛囊中出现特异性抗原或病毒粒子(荧光抗体试验阳性);血清抗体检测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呈阳性结果。为获得最高敏感度,试验至少持续10周。
b.鸡胚接种。肿瘤组织悬液通过卵黄囊或绒毛尿囊膜途径(0.2毫升/枚)接种4日龄病毒的鸡胚,分别与接种后4~6天或10~11天在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斑病变(当出现10个以上痘斑时,即可收毒以供鉴定用)。
c.组织培养接种。将可疑病鸡的白细胞、血液或肿瘤组织悬液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或鸡肾细胞培养物。37℃培养24~48小时后,洗去接种物,加入维持液,继续培养。5~14天内出现典型的MDV灶性病变(病毒蚀斑),即可证明有本病毒。
3.血清学试验 常用于诊断MDV的血清学方法,有下列3种:
(1)琼脂扩散试验(可检抗原或抗体):将1%琼脂溶于8%NaCl的PBS中,在载玻片上进行试验。相邻孔内加满抗原或血清,将玻片放在湿盒内,置37℃或室温下孵育24小时。若呈阳性反应,待检血清与标准抗原的反应,与标准阳性血清对抗原的反应是一致的。本试验所用的抗原可以用感染MDV的细胞培养物裂解处理而得,也可用MDV感染鸡的羽髓(拔取羽髓丰富的新生羽毛,剪去羽根尖端将羽髓压出)加PBS,研磨制成匀浆,冻融4次,按2500转/分离心,离心20分钟,置低温冰箱保存备用。
(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先在盖玻片上培养单层细胞,接种MDV,待其产生蚀斑时收获(抗原),与被检测血清产生反应,然后与抗鸡γ球蛋白的荧光素结合的抗血清进行反应。如果在灶性病变的圆形细胞的核和胞浆中出现荧光染色,而对照材料中没有,就是阳性结果。
(3)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被检血清与以MDV抗原(类似琼脂沉淀试验中所用的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之间产生的反应,凝集价达16倍以上时,即认为是阳性反应。为排除非特异性反应,必须设置各种对照。
本病的检测还有核酸探针、ELISA、Dot blot杂交法、中和试验等。
4.类症鉴别要点 神经型MD可根据病鸡特征性麻痹症状及相应外周神经的病理变化确诊。内脏型MD应与鸡淋巴白血病(AL)、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RE)相区别。三者的眼观变化很相似,根据发病年龄和病变分布可以区别。
表6-3 马立克氏病与鸡淋巴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二、防治
(一)治疗
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
(二)预防
1.认真隔离饲养,严格生物安全措施,严防雏雏和育雏期的早期感染 种蛋入孵前和雏鸡出壳后用福尔马林熏蒸。孵化场应远离鸡舍,严格消毒。育雏室应远离成年鸡舍,入孵前应彻底清扫、消毒。不从发病的鸡场引进种鸡。
2.采用遗传育种新技术,从免疫鸡群中选育对本病有遗传抗性基因的鸡品种和品系。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抗病力,减少应激因素,防止并发感染,提高疫苗保护力。
4.疫苗接种是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 本病是迄今为止惟一能用疫苗进行防治的肿瘤疾病。目前MD疫苗有三种。第一种是强毒及其人工致弱的Ⅰ型MDV,第二种是不致病的自然弱毒Ⅱ型MDV,第三种是作疫苗的火鸡疱疹病毒,血清Ⅲ型MDV(HVT)。Ⅱ型疫苗对J亚群白血病的发病率有一定提高作用,现已不常用。如今全世界广泛使用的FC126是已知最好的HVT疫苗毒株。HVT与MDV有交叉免疫作用,对鸡和火鸡均不致瘤,用它免疫后能抵抗强毒MDV的致瘤作用。HVT要求用特殊稀释液稀释。HVT的免疫要求在鸡孵出后24小时内完成,因为1日龄雏鸡即可感染MDV强毒,而HVT免疫后要经过10~14天才能产生免疫力,首免时间越晚效果越差。
(1)单价疫苗:HVT冻干苗是使用最广泛的单价疫苗,该苗免疫效果确定,出雏时接种1000PFU/羽可获得抗病能力。
(2)多价疫苗:主要是由Ⅲ型和Ⅱ型MDV组成的双价疫苗。双价疫苗不仅能抵抗超强毒的攻击,而且对存在母源抗体干扰和早期感染威胁的鸡群也能提供较好的保护。接种疫苗,应按科学、合理免疫程序进行,如果免疫效果不理想,应及时查明免疫失败原因。
液氮苗(细胞苗),CVI988及其二价、三价苗,细胞苗的优点是免疫保护性高,抗母源抗体干扰,效果理想,能抵抗强毒MD侵袭,1日龄首次免疫,二次免疫(7~8周龄)可免疫冻干苗。
造成本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①免疫剂量不足。为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可将免疫剂量增至1500~3000PFU。
②疫苗保存及使用不当。疫苗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偏高使苗失效。疫苗稀释后未按规定时间内用完可显着影响疫苗效果。稀释液保存不当,使用时加过量抗生素改变了稀释液的渗透压和pH,从而降低了疫苗毒的存活率,使免疫效果不佳。因此,疫苗保存、运输应严格按规定在冷冻条件下进行。注苗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器械严格消毒。疫苗现用现配,严禁一次性稀释大量疫苗待用。配好的疫苗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用完,稀释后超过1小时,注苗时应加1倍剂量,超过2小时,疫苗应废弃。不要在稀释液中乱加抗生素。
③早期遇到MDV强毒感染。注苗后10~14天雏鸡才产生免疫力,在此期间感染MDV强毒可导致发病,因此,要求对出雏室、出雏器及雏鸡筐严格消毒,育雏室、垫料、器具等应在进雏前用甲醛熏蒸。育雏室应在远离成鸡舍的上风处,以防成鸡的皮屑等污染物随风吹进雏鸡舍。
④MDV超强毒株(vvMDV)感染。本病超强毒株可突破HVT的免疫保护,使接种过HVT疫苗鸡发病并出现早期死亡综合征。
控制vvMDV感染的方法:一是进行抗病育种,培育对MDV有遗传抗性品系(需时较长);二是使用由不同血清型混合而成的二价或多价苗,这是目前控制本病超强毒株(vvMD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⑤母源抗体的干扰。高水平母源抗体可中和注入体内的HVT疫苗毒,使其保护力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增加HVT的免疫剂量以补偿母源抗体中和作用消耗的疫苗毒;b.上、下代使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c.使用含细胞的HVT。
⑥应激与某些传染病造成的免疫抑制。饥饿、缺水、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惊吓等应激因素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机能,造成HVT保护力降低。传染性法氏囊病、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均可直接破坏鸡的免疫器官,影响HVT疫苗的免疫效果。鸡传染性贫血因子(CAA)也能使被感染鸡出现免疫抑制。要求生产中尽可能减少鸡的应激反应,保持稳定良好的育雏环境。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加强种鸡免疫、增加母源抗体的方法进行预防。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传染性贫血因子目前尚无疫苗,只能通过淘汰阳性种鸡、加强饲养管理及严格消毒等措施加以预防。
5.扑灭措施 一旦发现本病,应及时封锁、隔离,反复检疫,坚决剔除、淘汰、焚烧病鸡和阳性带毒鸡,被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垫草焚烧,粪便加0.5%生石灰堆积发酵。用具、鸡舍用0.3%菌毒敌或农福喷雾消毒,每天1~2次,连用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