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细小病毒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51页(1811字)
鸡细小病毒感染曾名为传染性发育迟缓及发育不全症、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和鸡苍白综合征,是由禽细小病毒Ⅰ型即鸡细小病毒(Chicken Parvovirus)引起的肉鸡病,其特征为胰腺、甲状腺功能障碍,小肠绒毛萎缩,上皮脱落,生长严重延迟。羽毛粗乱断裂,长骨弯曲,体弱腿软或跛行,排水样或黄褐色黏液性粪便。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实验感染只有快速生长的7日龄以下肉鸡才出现临床症状,老龄鸡和低生长率的鸡群呈无症状带毒状态。
1日龄肉鸡接种感染后3~5天,腹部胀满,腹泻,粪便呈水样或浅黄色黏稠状,尽管病鸡食欲良好,但停止生长。羽毛生长障碍,换毛延迟,羽毛粗乱无光,翅上羽毛断裂。2周龄时,部分严重生长迟缓的病鸡死于本病毒感染,到4周龄时,感染鸡的体重只能达到正常鸡体重的40%,部分病鸡表现两腿无力。骨骼发育呈佝偻病样变化,长骨质脆弯曲,喙、脚苍白(色素褪色、消失),体弱、腿软或跛行。
(二)病理剖检
营养不良,小肠苍白,绒毛萎缩,上皮脱落,肠壁薄脆,有出血性和卡他性肠炎,腺胃增大,肌胃缩小,糜烂或溃疡胰腺发炎、萎缩。
(三)流行特点
本病主发于肉仔鸡,火鸡也可人工感染发病,鸡细小病毒可经水平传播,也可经卵传播。感染10天后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向外排毒。且呼吸道比消化道更易感(本病毒主要侵害鸡肠上皮细胞)。粪便是重要的接触传染源。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
(1)病原分离:将病鸡肠内容物处理后接种鸡胚尿囊腔或鸡胚成纤维细胞可以分离到病毒。
细小病毒只能在自然易感宿主的细胞内增殖。其体外培养传代,不能像一般常规那样,等到细胞形成单层后才接种病毒,而必须在细胞培养的同时或最迟在24小时内接种病毒,这样才能达到使病毒良好增殖的目的。细小病毒在细胞培养物内的隐蔽期很长,10~16小时,在接种后10~24小时出现病毒粒子。
(2)病原鉴定:可以用电镜确定病鸡小肠匀浆物中是否有细小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小肠上皮细胞中的细小病毒。
细小病毒为单股DNA病毒,无论大小和形态都与小RNA病毒相似。
细小病毒无囊膜,不含脂质和糖类,结构坚实紧密,能耐受脂溶剂和高温,在65℃连续30分钟加热而不丧失其感染性。在pH3~9,56℃病毒保持感染性至少60分钟,而在此范围外,病毒感染性迅速降低。
2.血清学检查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病毒鉴定和血清学分析的常用手段。血凝素是一种衣壳蛋白,其性质甚为稳定,在pH2~11之间其性质不改变。
3.雏鸡接种 将病鸡小肠匀浆口服接种1日龄雏鸡,可复制本病。
二、防治
(一)治疗
用碱溶液和0.5%有机碘可杀灭本病毒,用福尔马林消毒效果更好。
(二)预防
一般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饲养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给予富含维生素D3、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及适量维生素A(因维生素A过量会竞争性抑制维生素D3和维生素E的吸收)的全价饲料,促进雏鸡生长,增强抗病力。加强鸡舍卫生管理和消毒,用碱溶液和0.5%有机碘、福尔马林对垫草、笼具及其他设备进行浸泡或熏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