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头草
书籍:农田杂草防除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23页(737字)
图2-7 棒头草
〔学名〕 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
〔形态特征〕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高15~75厘米。秆丛生,披散或基部膝曲上升,有时近直立,具4~5节。叶鞘光滑无毛,下部长于节间,中上部渐短于节间;叶舌膜质,常2裂或先端呈不整齐齿裂;叶片条形。花序圆锥状直立,分枝稠密或疏松;小穗含1花,长约2毫米,灰绿色或部分带紫色;两颖近等长,先端裂口处有1~3毫米长的直芒;外稃中脉延伸成约2毫米的细芒。颖果椭圆形。
〔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以幼苗或种子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0月中旬至12月上中旬出苗,在越冬过程中有部分幼苗被冻死,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返青,同时越冬种子亦萌发出苗,4月上旬抽穗、开花,5月下旬至6月上旬颖果成熟,盛夏全株枯死。
种子受水沤泡,则有利于解除休眠。因而在稻茬麦田,棒头草的发生量远比大豆等旱茬地多。冬前出苗量多少,与麦播期有密切关系,早播则多,晚播则少。
种子成熟后,自然脱落入土,或随流水和风力传播,或通过作物种子调运夹带,分别向当地、近处和远距离扩散。
〔分布与危害〕 除东北和西北一些省区外,其他各地都有。适生于低、湿地或水边,在果园、苗圃及稻田地边亦常见。主要危害麦类、油菜、绿肥和蔬菜等作物。春季出土的棒头草受麦苗郁蔽抑制,生长矮小,对麦苗危害较轻。
上一篇:千金子
下一篇: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