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农药混用手册

农药的毒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混用手册》第50页(1772字)

化学农药都是有毒化合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人畜或其他有益动物造成毒害。农药对人畜的毒害程度除了与农药化合物本身固有的毒性有关外,还与加工剂型、接触方式、接触剂量等很多因素有关。

农药的毒性大小一般都是用农药纯化合物或制剂对小动物,如小白、家等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用LD50值表示。所谓LD50值就是指杀死某种小动物群体中50%个体所需要的剂量,以毫克/千克体重来表示。LD50值大,说明所需剂量多,那么农药的毒性就低,反之,LD50值越小,农药的毒性就高。千万不能认为LD50值越大,毒性也大。还要注意,LD50值大小绝不是指对人的毒性大小,因为LD50值是由小动物做实验得到的结果,不是直接拿人做的结果,但LD50值大小与农药对人的毒性大小有一定关系,所以通常情况下认为LD50值小的农药,对人的毒性也大。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农药,一般都不是纯化合物而是加工成各种剂型,不同的农药剂型都添加了不同的其他物质,这些物质也影响农药的最终毒性,此外有些农药在生产过程中还伴随着一些杂质,有些杂质比农药有效成分的毒性更高,也影响农药产品的最终毒性。要记住农药标签上标明的LD50值一般是指纯化合物的毒性或制剂的最终毒性。

一般地,不同农药剂型的毒性大小顺序是:乳油>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所以农药产品对人的安全性大小不能仅用LD50来判断。有些高毒或剧毒农药如对硫磷、涕灭威等可以通过剂型加工的手段提高其安全性,比如加工成颗粒剂或微胶囊缓释剂等。

根据农药LD50值的大小,通常可以把农药毒性大小分成几个等级,表1-2是我国农药毒性分级的暂行标准。

表1-2 农药急性毒性的分级

农药毒性还可以根据毒性试验方法和动物中毒症状表现的快慢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一次给供试动物一定剂量的农药,使动物在短时间内表现出中毒症状或引起死亡。急性毒性又可按给药方式不同分成口服毒性,经皮接触毒性和吸入毒性,其表示方法见表1-2。在农药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慎而造成一次性接触或吞食大量农药,在短期内(24小时)表现出中毒症状,就叫急性中毒。一般以经皮和吸入造成急性中毒的机会较多。按照我国农药毒性的分级标准(表1-2),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一次口服高毒农药3克以下,中毒农药3~30克,低毒农药多于30克就可能引起中毒死亡。

亚急性毒性指在较长时间内(3个月),连续让试验动物口服或接触少量农药引起供试动物在形态,行为,生理,生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可为控制农药残留或制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依据。

慢性毒性指在较长时期内(6个月以上)使供试动物以口服或接触低剂量的药剂,使动物在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这种现象叫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一种农药可能对人造成的慢性毒害,主要看其是否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性质。

对于一种农药来说,一般都需要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毒性试验,目的就是看这种农药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内可能对人或动物造成的毒害程度。当然,并不是每种农药都能对人或动物造成上述三种毒害。如滴滴涕、六六六容易对人畜造成慢性毒害,但其急性毒性并不很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某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但其慢性毒性一般较小。此外,农药使用到环境中后,残留的农药原体和代谢产物也可能会引起对人、畜的毒害,把这种毒害称为残留毒性。由于长期使用残留性农药,使其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多次累积后形成高浓度从而对人、畜造成毒害作用,这种毒害被称为累积毒性。残留毒性和累积毒性对人、畜造成的毒害一般不易被察觉,所以更应该引起重视,控制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在环境中的残留和积累是防止残留毒害和累积毒害的根本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