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4页(1527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兴安白芷和库叶白芷的根;又名白茝、泽芬;主要含有白芷素、白芷素醚及白芷毒素等成分;辛、温,入肺、胃、大肠经;属辛温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散寒,活血止痛,解毒医疮,化湿止带。适用于风寒感冒、头风痛、偏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面神经痛、胃痛、乳痈肿痛、寒湿白带等,还适用于鼻衄、便血、功血等血证。

〔本草撷英〕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甄权:能蚀脓,止心腹血剌痛,女人沥血,腰痛血崩。

时珍:治鼻渊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伤,刀箭金疮。

备要:目痒泪出,面皯瘢疵(可作面脂),皮肤燥痒,三经风热之病。

指掌:其用有四:去头面皮肤之风,除皮肤燥痒之痹,止足阳明头痛之邪,为手太阴行经之剂。

〔名医心得〕 万友生:胁痛 白芷用于胁痛,前人已有验证。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重用本品(一两)治疗胁痛,亦获良效。[1]

魏长春:肠粘连 白芷辛香走窜,活血行气与当归有异药同功之效,且有温通之功,故用于肠粘连证属虚寒、实寒者,常获良效。[2]

焦树德:久泻 白芷气味芳香燥烈,燥可胜湿,有除湿作用。故对脾虚湿盛所致的久泻,也有治疗作用,可与肉蔻,诃子、茯苓、芡实等同用。[3]

〔药理与应用〕 1.抗菌作用:能抑制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对人型结核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内脏或表部各种化脓性炎症、溃疡、脓疮、痘疮、痢疾等。

2.镇痛作用: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适用于各种神经痛、头痛、疮疡疼痛、胃溃疡之胃痛、感冒身痛等。

3.兴奋中枢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少量白芷毒素可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血管舒缩中枢,使呼吸增强,血压上升。然在这方面的应用,临床尚未见报道。

〔剂量用法〕 3~9克,较大剂量可用至30克;煎服。亦可外用。

〔按语〕 本品辛温芳香,药力缓和,临床使用颇广,概而言之有四:一是表证:外感风寒、皮肤痒疹、体表疮疡;二是痛证:头痛、胁痛、脘痛、腹痛、牙痛等多种痛证;三是血证:闭经、鼻衄、痔疮便血、功血等;四是内痈:肠痈、肺痈、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然本品温燥升散,易耗血散气,故凡阴虚血少火旺之证,非其所宜。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中国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1990;7:487

[2]浙江省中医院: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浙江科技出版社,1984;10:97

[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17

上一篇:羌活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