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90页(4940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鸡爪大黄、四川大黄的根茎;又名锦纹、将军、川军、西庄黄、西中吉等;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大黄葡萄糖甙、双蒽醌酮甙、大黄甙、鞣质、大黄甙元等成分;苦、寒,入胃、大肠、脾、肝、心包经;属寒下类药。
〔功效主治〕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逐瘀通经,凉血止血。适用于胃肠实热结滞便秘、腹痛、壮热、烦躁,火热吐血、衄血,湿热下利,粘滞不爽,烫火烧伤,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瘀经闭,痛经,湿热黄疸,肝火目赤肿痛,以及湿疹、黄水疮等病证。
〔本草撷英〕 本经: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别录:平胃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
大明:宣通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
时珍: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漓,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要:大苦大寒。入足太阴(脾)、手足阳明、厥阴(大肠、胃、心包、肝)血分。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若酒浸,亦能引至高之分。用以荡涤肠胃,下燥结而除瘀热。治伤寒时疾,发热谵语,温热痒疟,下痢赤白,腹痛里急,黄疸水肿,症瘕积聚,留饮宿食,心腹痞满,二便不通,吐血衄血,血闭血枯,损伤积血,一切实热,血中伏火。行水除痰,蚀脓消肿,能推陈致新。
指掌: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通壅滞,定涡乱而致太平,因之名日将军。
〔名医心得〕 张锡纯:(1)气郁作疼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痛。(2)利小便 本品能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1]。
董建华:痢疾 急性痢疾,湿热积滞滞迫肠腑,气血交阻,故见后重里急、痢下脓血;而慢性久痢,便中夹有脓血粘液,总之还是有“滞”,是虚中兼滞。这种滞或为湿热内蕴、气血不和,或为食滞,宿滞,或两者相兼,如湿阻气滞、食滞互结等。故治疗必须去其“滞”,“泻随痢减”是也。滞而不去,病不易根除,即使暂时好了,还要复发,形成久痢或休息痢。因此治痢时刻要注意去滞,而去滞之品则首推大黄。其用法是:急性菌痢、肠腑湿热为主者多用生军,使峻下而急去其滞,往往可起立竿见影之捷效;而对病程较长或慢性久痢或虚人兼滞,症见滞下不爽或里急后重者多用酒军。盖大黄酒制,既能下其湿热积滞,又借酒性辛热之性开发肠胃郁结,宣通气血。体弱和病轻者用3克,体壮滞重病盛者用6克,配合枳朴、槟榔,调气以破滞,收效尤着[1]。
李寿山:(1)消化不良 大黄研末为丸,名曰独圣丸,有助消化、增食欲、健脾和胃之效。对胃弱不纳、脾虚不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时溏时结,肌肉消瘦或异常肥胖者用之屡验。(2)久痢 酒军成炭,苦寒大减,能入血分而祛瘀,止血便而敛疡,通府不峻,导滞不破,泻中有收,敛中有通,实为疗久痢之佳品,临床颇见效验。对脾伤夹滞之久泻亦多效验,若据病情配以对药,其效益彰:配乌梅,祛湿助运,益阴敛肠以止泻;伍木香,疏肝理气,和脾以止泻;佐焦楂炭,清热化瘀,导滞以止泻[3]。
朱良春:衰老 本品能“调中化食、安和五脏”,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及利胆消石、推陈致新,故能延缓衰老[4]。
庞泗泉:眼底出血 本症多系血热妄行所致,治宜凉血散瘀,用大黄配合凉血散瘀之品意在引瘀热下行。量不宜大,且炒炭用之,既增止血之功,又无留瘀之弊。此外,大黄用于炎性目疾,黄液上冲,凝脂翳,物伤其睛,血灌瞳神等目疾,其效也如鼓应桴[5]。
王大经:关节红肿热痛 类风湿关节红肿热痛之实热症,并见血沉快、白细胞增高者,本品与生石膏配伍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清气,一凉血,相得益彰。本品泻实热,故于病之初期用之最宜。若病久则宜与扶正之品同用,以期祛邪而不伤正[6]。
蒋日兴:肝炎 以大黄研粗末置杯中,酒浸以没为度,待浸透后弃酒留药。以药汁趁热如沏茶样浸泡大黄约20分钟后服。此法长于清热而无大泻。中医用大黄,一般腹泻即止。其实使用该药,可连续服用数十剂直至病愈而无副作用,仅在初服数日内有泻下日2、3度,以后则无大泻,仅诉便溏或大便通畅而已,湿热亦随之而解。连续使用不仅能利胆退黄,且能活血祛瘀,改善肝郁血,促进转氨酶复常,对肝功能恢复起重要作用。在重症肝炎中,大黄用量每日可达20克以上,还可用大黄30~60克浓煎至100毫升保留灌肠,对促进肠道积滞排出,防止血氨升高确有良效,可以防止肝昏迷之出现[7]。
赵冠英:心梗 心肌梗塞患者在恢复期由于长时间卧床不起,加之饮食质精少渣,大肠传导功能减弱,大便秘结者较为多见。此时,多用本品通腑,收效颇着。盖大黄虽为力猛攻下之品,但它既能行气分,又能行血分,不仅可通腑泻下,而且能攻逐瘀血,酒炒更能增强行气活血之力。但因心梗患者多年高、体弱、久病,脏腑气血津液皆虚,故应用时需注意三点:一是用熟军同煎;二是用量由少渐多,一般3~5克为宜;三是需酌情配用参、芪、术、归等补气养血之品[8]。
王少华:积滞久泻 本品有推陈出新之能,虽属苦寒之性,却无阴凝之弊。宗“陈莝去而肠胃洁”之旨,根据症情,适当配伍,则可清可温,可消可补,可升可降。但在实际运用时应注意两点:其一,久泻虽有积滞,但毕竟是虚实夹杂,故辄用小量,日用量掌握在3~6克之间。其二,用之奏效后不要立即停服,而应采用通涩并施的手法,以本品配米壳为对药,用等量。临床验证,两者合用有下不伤正、敛不留邪、互制互济、相反相成之功[9]。
张琪:尿血 本品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通利二便,凉血止血,故治热结下焦、迫血下行的溺血。临床观察不少血尿病例,用一般凉血止血药无效,改用本品血尿即止。唯量不宜大,否则易致腹泻,一般以5克为宜[10]。
赵绍琴:肾炎 无论寒热虚实、成人老幼之急慢性肾炎,均在方中加入大黄1~5克。实证生用,虚证则用熟军。机理可能是:本品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肾血流量之功,及降浊之能,使肾血流量增加,秽浊毒邪外排,从而使肾炎向愈。
〔药理与应用〕 1.泻下作用:研究表明,其致泻有效成分是结合型蒽甙;作用部位是大肠;机理是刺激肠粘膜,兴奋肠平滑肌上的M受体,使肠蠕动增加,并能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保留大量水分,使肠内容物容积扩大,机械性地刺激肠壁使之蠕动增强而致泻。临床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大便秘结。
2.保肝、利胆作用:对化学性肝损伤,注射液可使其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下降,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并能促进胆汁分泌,使胆汁中胆汁酸、胆红素含量增加。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肝炎的治疗。收效确实,广为应用。
3.抑制胰酶作用:本品能抑制胰酶的分泌,如对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糜蛋白酶、胰脂肪酶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使胰淀粉酶活性降低。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迅速而可靠。
4.解毒作用:对实验性高氮质血症动物确能使血中尿素氮和肌酐明显下降,其机理与(1)使肠道吸收氨基酸减少;②抑制肌蛋白分解;③血中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增加;④促进尿素和肌酐排出体外等有关。临床常用于氮质血症和尿毒症,且以灌肠给药为主,疗效确实可靠。
5.止血作用:大黄可促进血小板聚集,缩短凝血时间,降低纤溶酶活力,从而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肺咯血、鼻出血等。止血速度快,伴症消失快,作用可靠为其特点。
6.降血脂作用:本品可使动物高胆固醇血症减轻,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及胆固醇/磷脂比值。临床常用于动脉硬化、高脂血症、肥胖病等。
7.广谱抗菌作用:对厌氧菌、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链球菌、白喉、炭疽、伤寒副伤寒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病毒、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及血吸虫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以消化道、肝胆胰感染疗效为优。
8.调节免疫功能:不同成分对免疫功能产生不同影响:蒽醌衍生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呈现明显抑制作用;大黄多糖的作用则相反,可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应用于免疫系统疾病。
9.抗癌作用: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有明显的抗癌作用;大黄多糖对肉瘤180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尝用于肿瘤的治疗。
10.其他作用:尚有解热、抗炎、利尿等作用。
〔剂量用法〕 3~15克,煎服;外用适量。生用力猛长于通便泻火,熟用力缓,酒炒上行、长于活血,炒炭长于止血。入汤不宜久煎,或沸水浸泡服。
〔按语〕 本品苦寒性滑,气味俱厚,善走力猛,故有将军之誉。长于泻火、解毒、通便,荡涤邪浊,推陈致新,为治一切火热实证之要药。故凡上焦火盛,头痛目疾、口舌生疱;中焦积滞,便秘腹痛;下焦湿热,淋证尿闭;毒蕴肌肤,疮疡疥癣;气分火盛,壮热、恶热;热入血分,吐衄便血;瘀热内阻,症瘕痛经诸证,均可应用。惟其长于祛邪,易伤正气,故于体弱或孕妇当慎用。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333
[2]董建华.内科心法.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6:181
[3]夏洪生.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5:766
[4]朱步先等.朱良春用药经验.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9;11:109
[5]夏洪生.北方医话.北京科技出版社,1988;5:665
[6]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出版社,1983;1:213
[7]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肝炎肝硬化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45
[8]王凤岐.中华名医特技集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8:71
[9]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腹泻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72
[10]史宇广等.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