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脑外伤后综合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337页(5592字)

脑外伤后综合征为颅脑外伤后遗留的一组病症,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健忘、注意力为集中、失眠、情绪不稳、倦怠乏力、耳鸣、食欲减退等症状,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以上,其中头痛较恒常出现。在伤后三个月内,虽有头痛、头晕等不适,系颅脑损伤恢复过程中的表现,属脑损伤之恢复期。三个月以上,上述症状尚未痊愈,而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可诊断为本综合症。至于脑外伤后,部分病人残留痴呆、失明、偏瘫、失语、癫痫,甚至植物状态等器质性后遗症,则不属于本综合征讨论范围。

各型急性颅脑外伤均可引起本综合征。急性期可有或无昏迷;可有或无颅骨骨折及颅内出血。头颅轻微外伤出现本综合征较之严重损伤为多见,而小儿颅脑损伤后也极少出现本综合征。一般认为本综合征为功能性障碍,无明确的病理改变。

祖国医学对本病未有明确记载,某些临床表现可参考“头痛”、“眩晕”、“不寐”等病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一)脑皮质功能紊乱:头颅外伤后脑水肿,脑点状出血,及小的软化灶,使脑实质产生退行性变,扰乱了脑皮质功能,使兴奋与抑制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二)局部脑血流量(rCBF)减少:国外曾用同位素碘示踪观察,发现本病颅内血循环减慢,故认为其机制与缺血有关。近来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脑损伤早期局部脑血流量即显着减少,以损伤灶周围区域rCBF降低最明显,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伴有脑代谢的抑制。病理检查结果观察到:除了脑实质出血、水肿及神经细胞坏死、溶解外,还可见到小血管腔的缩窄,甚至闭塞现象。大急性颅脑损伤后,损伤区脑组织的微血管内有散在的微血栓形成,腔内血小板聚集,微血管减少,部分区域微血管甚至消失。

(三)脑代谢功能的抑制:损伤脑组织释放的一些有害物质,如血栓素,钙离子,各种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等,进一步加重脑血液循环的障碍,同时伴有脑代谢功能的抑制。

(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部分学者根据脑损伤后病人脑血流图提示双侧波幅不对称,而认为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五)免疫功能降低:也有学者报道重度颅脑损伤急性期病人96%出现辅助T淋巴细胞(Th)低于正常,32%患者出现抑制性T细胞(Ts)低于正常。认为病人实际上免疫功能状态是降低的,处于抑制状态。

(六)精神因素:严重脑外伤发生本综合征反较轻微脑外伤少见,儿童脑外伤也很少出现本综合征,说明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较大作用。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外伤惊恐,气机逆乱:头颅外伤往往引起病人大惊大恐。“恐则气下”,上焦气机闭塞不畅,致使清阳下陷。“惊则气乱”,诸气因之失调,机体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一时性的扰乱,脏腑、营卫之气机杂乱无序,因而产生头痛、眩晕、倦怠乏力、精神不安、心悸等症状。且惊恐伤肾,肾虚而更使诸症迁延难愈。

(二)血菀于脑,气血瘀阻:头颅外伤,血菀于脑,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痛则痛。

(三)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头颅外伤可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若累及心、脾,可致心脾两虚。心主血,脾化血。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可致心血亏耗,心神失养,气血不能上荣,而见头晕脑空,心悸乏力,失眠健忘等症。

(四)气阴两虚,肾精不足:外伤之后,气血阴阳失调,病程日久,气阴耗伤,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惊恐伤肾,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每易多见头晕、健忘、少寐多梦。

(五)肝风内动,清窍受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会,耳目口鼻均系清空之窍。脑外伤后,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窍,发为头晕头胀,烦躁健忘等症。

(六)痰湿内阻,蒙蔽清空:头颅外伤,脉络瘀阻,血行不畅,津液输布失常,则痰瘀互生,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致眩晕,头重如蒙。

【临床表现】

以头痛为最常见,多为胀痛或搏动性痛,可轻可重,性质及部位个人不同,可因劳动、气候变化、噪音、震动、用脑过度等因素引起或加重。此外可出现头晕。头晕与体位改变、劳累等关系密切。还可伴有耳鸣、心悸、疲倦、多汗、阳痿、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食欲减退、人格改变、消极悲观、抑郁寡欢、颈项痠痛等症状。

一般无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血液、脑脊液、脑电图、X线检查、CT、MRI检查,一般无明确意义的改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主要依据有头颅外伤史,伤后出现头痛、头晕等上述症状并持续三个月以上而缺乏明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诊断为本综合征。

二、鉴别诊断

(一)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症状可在伤后三周以上方始出现,需与本综合征相鉴别。前者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部占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偏瘫,失语,淡漠,嗜睡等额叶精神症状等。有怀疑时,应做脑血管造影,可于脑表面见到梭形无血管区。也可做头颅CT或MRI检查以发现血肿。

(二)其他:颈椎病、高血压等可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但均与头颅外伤无明确关系。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可给予一般止痛剂,安眠药,抗抑郁药,以及维生素类,谷维素等药物。有些病人,给予脑细胞代谢促进剂,如脑活素等可能有一定疗效。

(一)止痛剂:可选用百服宁500mg,每日3~4次;泰诺林控释片650mg,1日1~2次。

(二)安眠药:可选用忆梦返7.5mg睡前口服;阿普唑仑0.4mg睡前口服。

(三)抗抑郁药:可选用黛安神(复方),1日2片,早晨1次顿服或早晨及中午各服1片;百忧解20mg,早晨口服。

(四)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1100mg,隔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0.25mg,隔日1次,肌肉注射;或用弥可保500μg,隔日1次,肌肉注射,或口服500μg,每日3次。

(五)脑细胞代谢功能活化剂:可选用胞二磷胆碱500~100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内静滴,每日1次;脑复新100~200mg,1日3次口服;都可喜1片,1日2次口服。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兼有胸闷、烦躁、纳呆、注意力不集中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赤芍12g,桃仁9g,红花9g,川芎9g,柴胡9g,枳壳9g,香附9g,生姜6g,葱白3g。

如有头晕、耳鸣,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风。

2.气阴两虚

[主证]头痛绵绵,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耳鸣目眩,心悸气短,便溏食少,遗精带下。舌红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益气健脾。

[方药]大补元煎合补中益气汤:熟地9g,山茱萸9g,山药15g,枸杞子12g,当归9g,人参9g,黄芪12g,白术9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甘草3g。

如少寐多梦可加酸枣仁、菖蒲以宁心安神。

3.心脾两虚

[主证]头晕脑空,失眠健忘,心悸气短,眼前黑蒙,纳少腹胀,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神倦乏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黄芪15g,党参9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9g,赤芍9g,枣仁9g,远志6g,木香6g。

多梦加灵磁石、青齿;便溏加淮山药、白扁豆、芡实等。

4.肝风内动

[主证]眩晕,头痛为头眩眼花,行走飘浮,或头部抽挚作痛,肢体挛急麻木,或手足面唇有如蚁行,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滋养肝肾。

[方药]镇肝熄风汤合杞菊地黄汤加减:生赭石30g,生龙牡各30g,龟板12g,白芍12g,生地12g,枸杞子12g,山萸肉9g,菊花9g,泽泻12g,淮山药12g,僵蚕9g,益智仁12g。

如头痛甚,面红目赤,口苦苔黄,肝火过甚者加龙胆草、丹皮、山栀;大便秘结加知母、火麻仁、生大黄等。

5.痰湿内阻

[主证]头晕模糊,头重如裹,疲乏身困,胸闷恶心,纳呆多寐。舌苔厚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降逆。

[方药]温胆汤加减:制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制南星9g,竹茹9g,枳壳9g,厚朴6g,苏梗9g,生薏仁30g。

若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湿热重者加黄连、黄芩;耳鸣重听加郁金、菖蒲、葱白通阳开窍。

(二)中医药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1日3次,口服,适用于头晕耳鸣,失眠,健忘等虚证患者。

(2)全天麻胶囊每次2粒,1日3次,口服,适用于肝风内动证头晕、头痛。

(3)川芎素片每次1片(50mg),1日3次,口服,适用于血瘀证头痛。

(4)逍遥丸每次3~6g,1日2次,口服,适用于肝气郁结,抑郁悲观。

(5)枣仁安神胶囊每次1~2粒,睡前口服,适用于虚证不寐。

2.针灸疗法

(1)体针:主穴:以督脉穴为主,可选百会、印堂、风府、大椎。

配穴:可取风池、太阳、翳风、头维、神门、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1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

(2)耳针:取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

【预防】

注意安全,降低脑外伤发生率是预防脑外伤后综合征的根本途径。一旦发生脑外伤,除积极抢救治疗外,尽早进行心理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可减少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上一篇:偏头痛 下一篇:神经内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