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推拿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739页(24903字)

推拿是我国中医学中独特的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必须对患者运用一定的手法,才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而手法的基本训练和临床应用非常重要,推拿专科医生必须掌握此项专门技能。推拿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常用方法之一。

历代推拿经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推拿手法提出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渗透、贯通、得气、熟练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如:持久才能使手法逐渐地渗透有力、均匀协调,而熟练的动作才能使手法即有力柔和又渗透过气,从而达到刚柔相兼的境界。

推拿是中医治疗内外伤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属中医学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范畴,它经历历代医学家不断发扬,为各科所选用。推拿对全身肢体供血不足均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效果。根据中医学理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为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推拿对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的作用,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一、推拿手法及应用

(一)推法:推法是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所选用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称之推法。

用手指操作的称为指推法;用手掌操作的称为掌推法。在指推法中,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着力于所选的穴位,沿经脉循行分布作直线推动的又称之为指直推法。用双手拇指对称地着力于所选的穴位中心,沿筋肉或脉络等结构形态,分别向两侧推动的又称指分推法。

在掌推法中,用单掌或双掌着力于所选用的部位,沿经筋循行分布或肌肉结构形态作直线推动的又称掌直推法。用双掌对称地着力于所选的部位的中心,沿筋肉等组织结构形态,分别向两侧推动的又称掌分推法。

推法压力较大,作用层次比较深,适合在经络和穴位两侧操作。但其对皮肤刺激大,所以推的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力量要均匀一致,必要时可加些润滑剂以保护皮肤。

1.指推法:用拇指指面或连同食指的侧端,附在穴位或部位上,循经络循行的路线或部位的特点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自中间向两侧,自两侧向中间顺序操作,将力透达到肌组织。

(1)指直推印堂:患者取坐位,术者用一手屈曲呈勾状,附着在印堂穴,自印堂穴连同其它穴位指推,往返数次。

定位:两眉头中间。

作用:清热祛风,宁神安志。

主治:感冒、头痛目眩、高血压、面神经麻痹、失眠。

(2)指直推阳明经: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站在患侧,用拇指面自小腿处足阳明胃经循行向足踝处作直线推动。

作用:健运脾胃,消食降逆,理气活血。

主治:胃炎、胃下垂、胃溃疡、胃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小腿前侧痛。

(3)指分推前额:患者卧位,术者用双手拇指或大际螺纹面自前额正中分别向左右两侧分推,往返推移。

作用:镇惊安神,醒脑明目,疏风解表,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郁行滞。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眩晕、高血压、口眼歪斜、神经衰弱、失眠、小儿惊风。

(4)双指直推膀胱经: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病人头前或侧面,用双手拇指面自大杼直推至关元俞,反复10~20次。

作用:疏调脏腑,调节神经,行气活血。

主治:膀胱经俞穴与各脏腑相应的疾病。

2.掌推法:用大小鱼际、掌面或掌根附着在所选部位上推移,适宜在对称的部位或穴位上操作。

(1)掌推脊柱:患者俯卧位,术者于病人头前或右侧位,以右手掌大小鱼际或手掌沿患者脊柱反复直推20~30次。

作用:清热解表,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化瘀止痛,消食导滞。

主治:外感发热、阴虚内热、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棘上韧带损伤、强直性脊柱炎。

(2)掌手推背部: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患者头前,以双手平掌着力,沿患者肩胛骨内侧缘直推至脊肋角时,两手向外分推返回原位,反复操作。

作用:疏风通络,行气活血,宽胸理气。

主治:感冒、咳嗽、失眠、肩胛间综合症、肩背肌筋膜炎、背部肌肉劳损、胸痛、胸闷、肋间神经痛。

(3)掌分推胁肋: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病人头前或左侧,用双手拇指分别附着在胸骨柄下缘两侧肋弓端,余四指贴附在两肋,然后沿肋弓缘和两胁余向下方均匀用力分推。

作用:宣肺平喘,宽胸理气,疏肝解郁,降逆止呕,行气活血。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胸闷、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肝区隐痛、上腹胀满、呃逆、暖气。

(4)掌推腹部:患者仰卧位,术者立于头后方,双手掌置于患者上腹部,自鸠尾穴直推至关元穴,尔后双手轻向两边分推至髂前上棘,再回升至原位,反复20~30次。

作用:理气和胃,消食通便,促进胃肠蠕动。

主治:胃脘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胃肠蠕动减弱。

(二)捏拿法:捏拿法顾名思意是捏法和拿法两手法的复合。用大拇指与食、中指或用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压,称为捏法;用大拇指和食、中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提捏动作,称为拿法。因在临床操作时两种手法多交替或复合作用,故称为捏拿法。

1.动作要领: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以指腹面着力,提拿方向应与肌腹垂直,在捏拿起肌肉组织后稍待片刻再放松复原。力量要轻重适宜,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缓和而有连贯性,以局部酸胀、微痛或放松后感觉舒适为度,以渗透贯通为主。

2.临床应用:捏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祛风散寒,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痛劳的作用。常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治疗头痛、颈肩痛、四肢关节及腰背肌肉痠痛、胃肠功能紊乱等症。临床使用可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分别用三指、五指拿捏,一般常单手操作,但对肌肉僵硬、丰厚的病人可双手重叠操作。

(1)捏拿项肌法:患者坐位,术者以一手拇指指面和其余四指腹分别附于颈项部,然后交替作捏拿动作,自上而下地反复操作。

作用:祛风散寒,疏经通络,松肌解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改善脑血流。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高血压、落枕、颈椎病、肩胛综合症、颈肩疼痛等。

(2)捏提拿肩井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以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双侧肩井部,以拇指或其余四指合力施于提拿法。操作时不宜抓拿、抠掐、以免损伤皮表。

作用: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解痉松肌。

主治:感冒发热、肩背疼痛、落枕、颈痛而不得回顾、颈椎病、肩周炎。

(3)捏拿肩臂法:患者坐位仰卧位,术者用一手五指指面在病人肩部及肩胛处作捏拿法,然后一手握患腕,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上肢内外侧,循手三阳、手三阴经筋顺序捏拿至腕部,并配合揉法,往返数次,操作时不宜斜行、间断,应持续着力,均匀和缓。

作用:疏通上肢经络,平衡阴阳,通调气血,强筋壮骨,消瘀止痛,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臂丛神经损伤、软组织损伤及上肢肌肉及关节无力、挛缩、板滞、肿胀、麻木、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4)捏拿内关、外关穴: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患腕,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置于内关、外关穴处,作捏拿并作揉动。

定位:内关:掌后横纹上两横指,两骨之间。

外关:手背侧腕横纹上两横指,两骨之间。

作用:通经活络,镇静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头痛、失眠、肘臂挛痛、昏厥等。

(5)捏拿腰背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拇指与其余四指尽量张,拇指置于脊柱一例,其余四指置另一例)指腹对合着力于腰背肌,边捏边拿反复操作,并可循背俞穴循行捏拿,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动作连贯而不间断,并保持对称。

作用:舒筋活络,解痉止痛,活血散瘀,驱散风邪,消除疲劳。

主治: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背痠痛、椎间盘脱出症。

(6)捏拿下肢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下肢内外侧循足三阳、足三阴经筋顺序自上而下捏拿至踝部,往返数次,操作时可在患处反复提拿片刻(如膝、踝),均匀用力,切忌抓拿,避免损伤皮表。

作用:疏通下肢经络,通调气血,活血止痛,解痉松肌。

主治:腰腿疼、坐骨神经痛、下肢痉挛性瘫痪、肌筋挛缩、肌肉肿胀、麻木、功能障碍、股四头肌拉伤、膝关节损伤、胫前肌劳损、胫神经损伤、踝关节扭伤及下肢的软组织损伤等。

(7)捏拿腓肠肌、比目鱼肌:患者俯卧位,医者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着力,分别置于排肠肌、比目鱼肌两侧捏拿提之。

作用:松肌解痉,和络止痛。

主治:痹症、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下肢瘫痪等。

(8)捏拿双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拇指与食指对合着力,分别着力于两侧跟腱捏拿提之,后逐渐捻揉局部,以缓解痛楚。

作用:舒筋通路,祛风散寒,解痉止痛,调和脾胃,补肾益气,理气活血。

主治:急性呕吐、腹泻、头痛项强、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踝部伤筋、跟腱损伤。

(三)揉法:揉法是用手掌根部或手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轻轻摆动或环旋转动,使着力部位带动该处皮下组织,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称为揉法。分掌揉法和指揉法。

揉法与摩法操作动态相似,但在施力的轻重及其作用部位深浅却有程度上的不同,摩法施力轻,作用部位仅在皮下或皮下组织;而揉法施力较重,作用部位可达皮下或筋肉组织,具有调和经络气血的作用,所谓“轻者为摩,重者为揉”,即揉法在摩法基础适当增加按压力量而形成。

操作时肩臂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为主带动前臂作回旋揉动,频率120~160次/分,压力要轻柔,动作协调而有节律,切忌与皮肤发生摩擦,而是要使皮下组织随揉动而活动,从而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1.指揉法:是用手指螺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

(1)指揉太阳: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者双手拇指腹分别在病人左右太阳穴,轻柔缓和旋转按揉,以两侧出现酸胀感为度。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外开一寸的凹陷中取。

作用:疏经止痛,清热明目,疏解头风。

主治:感冒头痛,偏正头痛,头晕目眩,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2)指揉风池: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固定于病人前额,一手拇指与食指指尖按揉风池穴。患者仰卧位,术者双手中指指尖勾揉两穴并向对侧眼区按压3~5分钟。操作时取穴要准确,力量由轻到重,以前额及眼区有胀为度。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日,舒筋通络,止头痛。

主治:外感头痛,头晕目眩,高血压,颈椎病,落枕、神经衰弱,眼鼻病等。

(3)指揉颈脊:患者俯卧位,术者于病人头顶侧,用双手拇指分别附着在颈脊柱旁组织两侧,余四指置于肩肿外上方,沿膀胱经顺序自上而下指揉,反复操作5~10次。

作用:通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失眠,感冒,胸痛,胃脘痛,腰背痛,消化不良及背俞穴相关脏腑疾患。

2.掌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小幅轻柔缓和的回旋动作。

(1)掌揉脊背: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病人右侧,用右手掌根部置于脊柱左侧,从肩背向腰骶部作环形按揉,使骶棘肌在掌根下滚动,先揉左侧,再揉右侧。

作用:舒筋活血,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疲劳。

主治:腰背肌肉劳损,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2)掌揉下肢:患者仰卧或俯卧位,术者单手置于患者下肢肌肉的前侧或后侧施环形按揉动作,往返数次。

作用:舒筋活血,松解粘连,缓解下肢肌肉痉挛,解除疲劳。

主治:下肢肌肉劳损、挛缩、痠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3)掌揉腹部:患者仰卧位,医者右手大鱼际重叠于左侧拇指背侧,掌内侧稍悬拱起双手合并圆状,置于患者腹部正中,然后作逆时旋转推揉,逐渐扩大范围。操作时用力要均匀一致,不宜忽快忽慢或暴力挤压。

作用:调和气血,健运脾胃,解郁行滞,活血止痛。

主治:胃肠疾病,胃肠功能紊乱,脘腹胀满,胃溃疡,肠麻痹,便秘,腹痛,消化不良及神经衰弱。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小,操作简便,适用于全身各部。特别是指揉法可应用于各经穴。

(四)按法:按法在临床中是常用的手法,是用手掌、肘部及手指指面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留之,称为按法。其中以手指着力的,称为指按法;以掌根、鱼际及双掌重叠着力的,称掌按法;以肘部着力的,称肘按压法。

手法操作要求按压力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充分达到贯通渗透到组织深部,操作时切忌用力过猛,应持续有力,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

本法具有疏通筋脉,调和气血,活血止痛,解除筋脉拘紧,调节小关节紊乱的作用。按法可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

1.指按法:是用手指的指尖或指面置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由轻而重的逐渐用力按压,使充分达到肌体组织的深层,待患者有酸、麻、重、胀、走窜等得气感觉后,应持续按压一定时间后松指,一般多用于全身经穴。

(1)拇指按压百会穴: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用拇指指尖自穴位用力向下作垂直按压,患者头顶有酸胀的得气感。

穴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益气养血,开窍醒脑,平衡阴阳,通络止痛,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神经衰弱、高血压、胃下垂、脱肛。

(2)指按下关穴:患者坐位,术者用拇指尖按压下关穴,下颌关节炎应垂直用力按压,以颞颌关节处有酸胀感为度;治牙痛,指尖可自穴位向牙齿方向斜按,以酸胀感向牙齿放射为度。

定位:闭嘴,颧骨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作用:疏风散热,开窍通络,消肿止痛,活血散瘀。

主治: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下颌关节炎、牙痛。

(3)双拇指按压太阳穴:患者仰卧,术者双手拇指按压穴位,可辅以揉法,以颞区有酸胀感为度。

定位:眉梢与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的凹陷中取穴。

作用:疏风清热,明目止痛,镇静安神。

主治:感冒、头痛、目赤痛、头晕目眩、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疾、神经衰弱。

(4)三指按攒竹: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右手中指指尖按在印堂穴,食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分别按压两侧攒竹穴,然后三指均匀用力向下按压。

定位:印堂:两眉之间。攒竹:眉毛内侧端处。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眩晕、近视、目赤痛。

(5)指按气冲穴:患者仰卧位,术者站于床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按压病人两侧气冲穴,用力由轻到重,待指下股动脉搏动减弱,患者足趾出现麻、胀、凉感后松指病人即感到热流从穴位通到足下。

定位:在腹股沟外侧,平耻骨联合上中点旁开3.5寸股动外侧。

作用: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疏经通络。

主治:下肢神经麻痹、软组织损伤。

(6)双拇指按背俞穴:患者去枕平卧,术者于床左侧,双手拇指指端分别着力于所需治疗的背俞穴上(余四指分附两侧),然后均匀用力向下按压,可辅以揉法,得气以酸胀感为度。具有疏调脏腑,调节神经。根据临床症状可单穴操作,也可自上而下经顺序从肺俞至下穴施按揉法。

①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盗汗鼻塞。

②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健忘、癫痫。

③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呃逆、气喘、咳嗽。

④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目赤、目眩、脊背痛。

⑤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水肿、背痛。

⑥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1.5寸。

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⑦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耳鸣、腰痛。

⑧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⑨八髎穴(上、次、中、下):骶后孔中。

主治:具有强腰补肾之功,遗精、阳痿、腰痛、月经不调、痛经、腹痛、小便不利、泄泻。

2.掌按法:以掌根、鱼际、全掌或双掌重叠着力于施治部位,逐渐用力下压,持续片刻后发力加重一下。其特点为接触面积大,刺激柔和,常用于治疗腰背部疾患。

(1)掌按棘突:患者俯卧位,术者站在病人左侧,以右手掌根按压在病变高凸的棘突上,左手重叠在右手掌背上,然后双手用力作垂直方向按压,有时可听到“嗒”的小关节弹响。

作用:纠正脊柱小关节紊乱。

主治:脊柱小关节紊乱。

(2)掌按中脘穴:多用于腹部,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病人左侧,有左手掌面附在中脘穴上,再用右手掌根重叠在左手掌背上,然后随病人呼吸由浅入深徐徐向下按压3~5秒,待病人下肢有明显酸麻重胀感后,缓缓抬指,即感热流通向足趾。

作用:疏肝健脾,和胃降逆,通经活络,理气解郁。

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消化不良、腹泻、高血压、神经衰弱。

3.肘按法:医者屈肘,以肘尖部按压,并可配合局部揉动或弹拨。本法刺激性较大,多用于软组织丰满,病位深在之处,如腰臀部。

(1)肘按大肠穴:患者俯卧位,术者于床左侧,用右手肘尖部按大肠俞穴,左手可扶右手以助力,然后用力向下按压,得气以酸胀感为度。

作用:疏经通络,活血止痛,解痉松肌,调和肠胃。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腿痛、骶髂关节痛、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疾患。

(2)肘按环跳:患者仰卧位,术者用右肘尖按压环跳,左手可加压助力,待下肢有酸麻胀感松开。

作用:疏经通络,行气活血,缓解肌肉痉挛。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髂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下肢麻痹。

附:点法

是用指端、肘尖或屈指骨突部着力于施治部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点法。分拇指法、屈指点法、肘点法。

点法与按法区别是,点法面积小,刺激量大,常用于肌肉丰富及骨缝部位,对胃脘痉挛、腰腿痛及需要刺激的病症常使用。

(五)滚法:滚法是用手的指掌关节部分或近小指侧附着在施治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运动进行往返滚动的手法,称滚法。用手指侧部分操作的,称手背滚法;用手掌指关节操作的,称掌指关节滚法。

1.掌指关节滚法:患者坐位或俯位,术者用食、中、无名、小指的掌指关节部分以一定的压力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腕关节连续的屈伸活动来带动前臂作内旋和外旋动作,使手背以滚动状持续地在所选的部位上做功,滚动幅度在45度左右。

操作时须注意着力点要贴体表,压力、摆动幅度及频率要均匀柔和,忌跳动、辗动。

作用:舒筋通络,滑利关节,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治疗:适用头颈部、肩背、腰骶及四肢关节等部位,主治头痛、颈椎痛,肩背劳损,腰部痠痛,四肢关节疼痛,麻木不仁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2.手背滚法:患者坐位或俯位,术者同手背近小指侧附着在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作连续摆动,使拳在施治部位上往返滚动,手背滚动幅度在120度左右。

操作时要紧贴体表,压力均匀柔和,不可跳动,滑动。

治疗:多用于颈肩关节、腰部、髋部等,主治颈背综合征、腰肌劳损、肢体麻木、关节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等症。

以上两种滚法在临床上常根据施治部位不同交替使用,其手法作用的接触面较大、压力大,适用于肌肉较丰富的部位,具有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强肌肉韧带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现介绍一种双手滚法:

双滚肩背法:患者坐位或俯卧位,术者沉肩、垂肘、悬腕,双手指屈曲,同掌背侧及小鱼际于肩背部,通过腕关节屈伸及外旋反复滚动,可双手同时对滚,也可交替滚动,操作时要连贯自如,边滚边移,压力均匀而持续。

作用: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疏散风邪,行气松肌。

主治:肩背综合症、颈椎病、落枕、背痰痛、颈风痛、肩背劳损等。

(六)拇指禅推法:用大拇指的指端或其末节指腹的挠侧的偏峰着力于所选的穴位或痛点上,其余四指分附一侧起固定作用,沉肩、垂肘、悬腕,在大拇指指关节作屈伸摆动的同时,伴随以腕关节和前臂的摆动,使拇指的着力部位在所选的穴位或痛点上,作不离其所或沿该穴位所属的经脉循行分布方向的推动,称为拇指禅推法。

1.动作要领:本手法技巧性强,动作难度大,需手臂各部的协调动作将功力集中于拇指。操作时,肩、肘、腕、指关节放松,沉肩、屈肘、悬腕。拇指指关节摆动的频率应达到120~200次/分左右。同时拇指的着力部位沿经脉循行分布移动的速度要缓慢。动作要求娴熟、灵活,自然而连贯,着力的轻重,摆动的幅度、频率应均匀。手法要稳定连续,用力柔和而深透,不可滑动、跳动或忽慢忽快。

2.临床应用:拇指禅推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镇静安神,清脑醒目,健脾和胃,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临床常用于头面部、胸腹、肩背及四肢等处。

(1)拇指禅推肩井穴:患者坐位,术者于病人肩井穴处操作拇指禅推法,以肩周围有酸胀感为度,可单手也可双手操作。

定位:大椎穴与肩峰中点,肩部高处取穴。

作用: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

主治:落枕、肩周炎、颈椎病、肩胛综合症、冈上肌肌腱炎、肩关节扭伤。

(2)拇指禅推肩髃穴:患者坐位,术者用前臂托起病人上肢,然后用一手在穴位上施拇指禅推法,以穴位周围有酸胀感为度。

定位:肩峰峰端下缘,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凹陷中。

作用:疏经通络,调气活血,松解粘连。

主治:肩周炎、肩峰下滑囊炎、肩臂部伤筋,中风偏瘫等。

(3)拇指禅推曲池穴:患者坐位,术者一手将肘关节屈曲成90度,然后用另一手的拇指禅推穴位,穴位及手指有酸胀感。

定位:屈肘90度,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作用:清热解表,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理肠消滞。

主治:咽喉肿痛、止痛、目赤肿痛、手臂肿痛、网球肘、上肢关节痛、麻痹、偏瘫、高血压、痢疾泄泻。

(4)拇指禅推合谷穴:患者坐位,术者用一手固定病人拇指,然后,用另一拇指禅推合谷穴,穴位和手指有酸胀感。

定位:拇食指伸开时,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作用:清热解表,镇静安神,活血止痛,醒脑开窍。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牙痛、中风、昏厥、口眼歪斜、肘臂痛、指挛、神经衰弱。

(5)拇指禅推风池穴:患者坐位;术者一手固定于病人前额,然后,用另一手拇指禅推。风池穴,前额及对眼区有酸胀感。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作用:疏通经络,解表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外感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颈项痛、癫痫、中风、高血压、神经衰弱。

(6)双拇指禅推肾俞穴: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医者双手拇指吸定于肾俞穴,双手其余四指附于腰两侧,在肾俞上施拇指禅推法,以腰骶部有酸胀感及下肢有放射感为度。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壮腰健肾,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温通血脉。

主治:腰椎间盘脱出症、急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便秘、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神经衰弱。

(7)拇指禅推委中穴:患者俯卧位,术者单手或双手同时于腘窝处禅推,穴位与足趾部有酸胀麻感。

定位:腘窝横纹中点。

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散瘀,开通闭塞。

主治:腰背痛、膝关节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腓肠肌痉挛、急性腰扭伤。

(8)拇指禅推足三里: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拇指禅推足三里,穴位及小腿外侧有酸胀麻感。

定位:外膝眼下四横指,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处一横指处。

作用:强壮穴,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通经活络,调和阴阳,行气松筋,健脾益胃。

主治:下肢痿痹、膝关节痛,胃痛、腹泻与腹痛等消化系统病症、高血压、神经衰弱。

(七)搓法:是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的部位,相对用力作自上而下地来回搓揉动作,称搓法。

1.动作要领:操作时,医者应沉肩、垂肘、悬腕,双手用力要均匀对称,搓动要快,上下移动要慢,节奏要协调一致。在搓动肢体时,应连同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搓动。

2.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疏通经络,通利关节,调和气血,活血止痛,消除疲劳等作用。适用于腰背、四肢部位最常用,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手法。例如:

搓上肢法:患者坐位,术者站在病人肩侧,用双手掌面虚拳状,握住病人上臂,然后双手相对用力自上臂、前臂到腕关节作对称搓动。

作用:疏经通络,理气活血,畅达上肢气血。

主治:颈椎病、肩周炎、上肢麻木、臂丛神经损伤。

附:抖法

临床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的结束,是指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肢体的远端,作连续用力小幅度的上下颤动,使整个肢体随之呈波纹状起伏抖动,称抖法。

操作时颤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切忌暴力抽拉,适用于四肢部及上肢部,治疗作用与搓法相同。

(八)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指、手掌、掌根或推拿工具叩打体表,称叩击类手法,包括:拍、击、打、弹、叩、劈、啄等手法。以下简单介绍两种常用手法。

1.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称拍法。

(1)动作要领:五指自然并拢微屈,用腕关节摆着力一定部位,平稳而有节奏地拍打患部体表的动作。操作时应根据病人体质决定用力的轻重,切忌施用暴力。老人及小儿应慎用或禁用。

(2)临床应用:本法具有疏经通络,行气活血,引邪达表,缓解肌肉痉挛,解除肌肉疲劳的作用。适用局部感觉迟钝,肌肉麻木、痉挛、萎缩,半身不遂及皮神经麻痹等症。多有肩、背、腰及肢体等部位的治疗,并配合其它手法治疗。

2.击法:是用拳、掌、指尖、掌侧面或用桑枝棒击打体表,称击法。

(1)动作要领:击法分拳击法、掌根击法、侧击法、合掌击法、指尖击法和棒击法。

①拳击法:术者手握空拳,腕伸直,肘自然屈曲,用拳背击打施治部位。

②掌根击法:术者手指微屈,自然放松,腕背伸,用掌根着力,击打施治部位。

③侧击法:术者略背伸,手指伸直微屈,以小鱼际的掌侧部分着力,击打施治部位。

④合掌击法:术中双手合掌,五指尽量自然分开,以小指尺侧面快速而有节奏地击打施治部位,可听到“啪啪”的响声。

⑤指尖击法:术者五指自然分开、屈曲,以指端着力击打施治部位。

⑥棒击法:用桑枝棒击打施治部位。

操作时动作要有节奏而均匀,用力要适中,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小儿一般不用。

(2)临床应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头痛、失眠、腰背及四肢肌肉的痠痛、麻木、痉挛及局部感觉迟钝、神经麻痹等症的治疗。

一般掌击法常用头顶、腰背及四肢部;掌击法常用于腰背部;侧击法常用于腰背部及四肢部;指尖击法常用于头面、胸腹部;棒击法常用于头顶、腰及四肢部。

(九)运动关节类手法:对关节作被动性活动的一类手法称运动关节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背法、晃法、拔伸法等。

1.摇法:关节作被动的环转的手法,称摇法。

(1)摇颈法:术者一手扶患者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颌,双手同时用力作反方向左右环转摇动。

(2)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病人的肩部,另一手握住病人的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环转摇动。

(3)摇肘法:术者一手握住病人的腕部,将肘关节屈曲,另一手托住肘关节,然后在肘关节作屈曲旋转摇动。

(4)摇腕法:术者用张开的五指叉于病人的五指间,另一手固定腕关节作环转摇动。

(5)摇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病人患侧,用一手将患膝屈曲,握住踝关节,然后用另一手扶住膝关节作旋转摇动,以带动髋关节活动。

(6)摇踝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握住足趾,另一手托住足跟作环转摇动。

操作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关节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

本法具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舒筋活血,解痉松肌,恢复关节活动能力的作用。常用关节强硬屈伸不利等症。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肩、肘、腕活动不利、尺挠骨分离、髋、膝、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

2.拔伸法:即牵拉、牵引的意思。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使受限的关节伸展的一种方法。

(1)颈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顶在枕骨下方,掌根托住两侧下颌角的下方,两手用力向上,两前臂压在患者肩部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

(2)上肢拔伸法:患者坐位,术者双手握住病人腕关节将上肢擎起,并向上逐渐用力引伸上肢。

(3)腕关节拔伸法:术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下端,另一手握住其手部,两手作相反方向用力逐渐牵拉。

(4)腰部牵引:患者俯卧位,上肢攀住床头,术者站在床尾,用两手握住病人足踝的上部,病人身体拉直,然后持续用力牵引片刻,可配作腰部抖法。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持久,动作要缓和,本法具有理筋整复,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的作用。颈腰的牵引还有拉宽椎间隙,解除神经的压迫作用。常用于关节错位、伤筋等,故临床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的软组织粘连期,肩、肘、腕关节的活动不利,腰椎增生,腰椎间盘脱出,坐骨神经痛,髂关节软组织粘连,踝关节扭伤及各关节错位。

3.扳法: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肢体,称扳法。

操作时动作必须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须在患者各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本法具有滑利关节,纠正各关节间的紊乱,舒筋通络,常用于脊柱及四肢部,临床常用有两种,颈部斜扳法和腰部斜扳法。

(1)颈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术者一手抵住患者头后部,另一手抵住下颏,使头向一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

作用;纠正颈椎关节紊乱。

主治: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扭伤、颈椎间盘脱出症。

(2)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近床的腿伸直,远床的腿屈曲,术者一手抵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将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作用:拉宽椎间隙,解除神经根压迫。

主治:腰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

二、推拿疗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推拿疗法的适应症广泛,具备其他疗法所没有的优点,但临床应注意一定的操作手法和要领,掌握其禁忌症,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注意事项

1.注意室温,病人可穿贴身衣裤或用治疗巾覆盖治疗的肢体或局部。

2.医生要经常修剪指甲,手上不戴其他饰品,以免擦破患者皮肤和影响治疗。

3.治疗前医生对于病情要详细的诊察,根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防止盲目对任何病进行推拿,切忌对禁忌症推拿。

4.手法操作过程中态度要认真严肃,并随时注意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感,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发生事故,如以下几种手法:

(1)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逐渐用力向下由轻到重,不可暴力猛然按压,如按压胸背部时,用力过猛可造成胸肋骨的骨折。

(2)摇法操作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及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范围内进行,从小到大,以免造成韧带及肌肉的损伤。

(3)扳法操作动作要果断而快速,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扳动幅度不能超过关节的生理范围,以颈椎为例,如操作失误可引起脊髓的挫裂伤,而造成高位截瘫,即四肢瘫。

(二)禁忌症:某些感染性及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结核病、出血性疾病、皮肤病周围和严重的心脏病;对骨折早期,截瘫初期及孕妇腰骶、臀部与腹部均禁用推拿。女性的行经期或过饱、过饥、酒醉之后均不宜用或慎用推拿。

三、推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推拿疗法是属于中医外治疗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祛病延年的作用。对骨伤、内、外、妇、儿等科的诸多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对神经系统疾患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具有其他疗法不可以拟的优点,现简要分述如下:

(一)面神经麻痹:即面瘫,俗称“口眼歪斜”。多由于体质虚弱,着凉,受风而引起急性非化脓性乳突内的面神经炎,其与颅内肿瘤和脑血管病变所造成的面瘫有所不同。

面瘫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瘫痪,麻木,不能作皱眉、蹙额,鼓腮等动作,口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眼裂扩大、口角下垂、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初起时耳下或乳突常有疼痛。

1.治法:散风活血、疏通经络。

2.取穴:风池、印堂、鱼腰、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翳风、下关、颊车、迎香、地仓、肩井、合谷。

3.手法:按、揉、颤、推、拿、摩、拇指禅推。

4.操作:①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病人身后,用一手掌固定其前额,另一手拇指与食指按压风池穴一分钟,以得气为度,然后五指捏拿颈后部。②医者于病人侧方用一手固定其枕部,另一手食指或中指在患侧面部的印堂、攒竹、鱼腰、阳白、丝竹空、四白、翳风、下关、颊车、迎香、地仓等穴颤揉,每穴有酸胀得气感。③自太阳穴经头旁胆经循环用食指颤揉或拇指禅推至风池,反复数次。④捏拿肩井穴,以助真气运行。

(二)三又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是一种单纯性面部疼痛症、起病突然,多为单侧发病,女性多见。

三叉神经分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临床上,下颌支疼痛为多,眼支疼痛较少。疼痛突然发作,呈阵发性放射性电击样剧痛,每次发作时间很短,数秒至数分钟自行缓解,但连续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反复发作,疼痛发作时常伴有局部抽搐、皮肤潮红、流泪、流涎等,在眶上孔、眶下孔、颏孔、鼻翼旁口角,鼻唇处有压痛点。

1.治法:疏风活络、解痉止痛。

2.取穴:攒竹、阳白、头维、太阳、上关、下关、四白、颧髎、迎香、承浆、颊车、翳风、地仓、风池、风府、大椎、合谷、颈部。

3.手法:揉、按、摩、捏、拿。

4.操作:①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头前,先在患侧面部做揉法,摩法数次,然后用拇指按揉太阳、上关、下关、地仓穴各1分钟,以面部有酸胀感为度。②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患者身后,用右手掌揉颈部,后用拇指按压风池、风府穴,以得气为度。③拿肩井、捏健侧合谷,以热透劳宫为度。

(三)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损伤,长期劳损及软组织退变,造成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颈神经根、椎动脉、颈部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

颈椎病分五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临床表现为颈项、肩部疼痛、颈僵、活动受限。除以共症外,神经根型伴有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无力等症;椎动脉型伴有头晕、恶心、呕吐,体位性眩晕耳鸣,头部转动或侧弯到某一位置可诱发;交感神经型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压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肢凉等症,脊髓型可伴有脊髓受压的刺激症状,如肢体麻木,痠软无力,颈颤臂抖,肌张力高,出现病理反射等症。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神经根型患者颈伸或向病侧弯曲时,出现上肢和手部放射性麻木和疼痛。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椎间挤压试验阳性,叩顶试验阳性,X线检查为阳性诊断。

1.治法:舒筋活血、行气止痛、解除压迫。

2.取穴:头维、印堂、隐白、太阳、攒竹、风池、风府、大椎、肩贞、缺盆、极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

3.手法:捏拿、按、揉、搓、旋转、拔伸法。

4.操作:①患者仰卧位,去枕,医者于病人头顶前用双手中指指端勾揉风池,风府,以散风活血,再沿椎旁软组织按揉,以松解颈部软组织痉挛,继而用拇指按压头维、隐白、印堂、攒竹、太阳,并配合指揉法,还可以从印堂至百会用拇指禅推法,最后可做颈部拔伸法,以放宽椎间隙,解除神经压迫。②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后侧,用双手拇指顺颈椎棘突的骶棘肌处,从风池至在大椎按揉,后用双手捏拿颈两侧及局部肌肉,同时自麻痛放射区按揉,并按压颈肩穴,如肩井、缺盆、肩外俞、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再施以上肢搓法。③术者一手将患肢提起,按压极泉穴,待上肢有麻凉重胀感松指,以改善上肢血流。

(四)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仅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都可引起,如坐骨神经本身的病变,受寒、风湿及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管狭窄、腰骶软组织损伤、脊柱肿瘤、结核(后两种推拿禁忌)等症。

坐骨神经痛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呈烧灼样或刀割样沿着坐骨神经走行方向疼痛,常出现在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背等处,行走、咳嗽、喷嚏、弯腰诱发疼痛加重。

1.治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痉止痛。

2.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居髎、秩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三里、阳陵泉。

3.手法:按、揉、拿、滚、弹拨。

4.操作:①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病人患侧,用一手的掌根分别按揉脊柱两侧的肌肉,从背至腰骶,然后用双手交替捏拿两侧腰肌。②接下来,从患侧背部沿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施用滚法至小肠后侧,反复数次。③术者沿下肢疼痛的部位,用一手拇指依次按压肾俞、关元俞、膀胱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每穴按压1分钟,以行气通络,然后用掌揉大腿后外侧并捏拿患肢内外侧肌肉,疏通下肢经气。④患者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拇指按揉阳陵泉,足三里穴然后捏拿股四头肌及小腿前肌。⑤术者用一手托住患者足跟,一手固定足趾,将踝关节背屈,延伸大腿后肌肉,牵拉坐骨神经。⑥最后用一手拇指按压患侧冲门穴,待下肢有麻、重、胀感后松指,以改善下肢血流。

(五)腰椎间盘脱出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由于各种因素(损伤、过劳等),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扭转导致腰椎间盘纤维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突出),产生腰腿痛等综合症候群,称之为腰椎间盘脱出症,亦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临床以腰椎4~5和腰5~骶1最常见。

腰椎间盘脱出症多有反复腰痛史,主要表现腰背部广泛钝痛,活动受限,疼痛以腰臀部从大腿后侧向腘窝,小腿外侧或前外侧至足背和足底有放射痛,咳嗽,打喷嚏疼痛加重。检查患者脊柱多有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腰椎的棘突及椎旁有压痛及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跖背伸无力等,现代医学经CT、MRI可直接确诊。

1.治法: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整复关节、解除压迫。

2.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3.手法:揉、按、滚、拿、弹拨、搬按、斜扳、牵抖、旋转。

4.操作:①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病人一侧,用右手掌根沿脊骶棘肌从上向下依顺序按揉至腰骶部,先揉右侧再揉左侧,两侧交替进行,以缓解腰背肌痉挛。②术者用双手拇指按压肾俞,大肠俞约一分钟,随后用两手捏拿两侧腰肌,痛处可重点按揉,然后用拇指沿下肢疼痛部位按压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穴,再用手掌按揉大腿后外侧肌肉,以活血通络。③病人取俯卧位,伸直双上肢攀扣住床边,术者在床另一头握住病人足踝,将其身躯干拉直,然后横摇摆动,待周身肌肉放松后,持紧足踝突然抖动,以拉宽椎间隙,使髓核还纳。④病人侧卧,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术者站于左侧,一手前臂抵住肩部,另一手抵住臀部,将腰被动旋转至最大限度,两手做相反方向扳动,关节有“嗒嗒”弹响声,再更换对侧操作,以矫治关节紊乱,使髓核还纳。⑤患者仰卧,术者于旁侧用拇指按压风市、阴陵泉、足三里,再用两手掌交替按揉大腿前外侧,最后指压冲门穴,以行气活血。

(六)多发性神经炎:又称“周围性神经炎”,是指各种不同原因而引起的全身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伴驰缓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的疾患,属中医“痿证”范围。

起病初期多有感冒腹泻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表现肢体运动无力同时出现肌肉萎缩,呈对称性的肌力减弱乃致全瘫,可伴有发热,头痛及颈部强硬感;瘫痪前多有手足麻木疼痛及蚁行感,自觉如着手套和袜子样。肢体远端可见皮肤干燥起裂,指、趾甲松脆,出汗过多或无汗等神经营养障碍。病情一般2~3周稳定,1~2月渐渐恢复,部分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肌肉萎缩,麻木乏力等症。

1.治法:疏通气血、通经活络、温通经脉。

2.取穴:上肢取大椎、臂臑、小海、手三里、肘髎、曲池、外关、合谷、曲泽、尺泽、郄门、内关、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下肢取环跳、承扶、委中、承山、三阴交、昆仑、髀关、伏、足三里、丰隆、解溪、涌泉、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3.手法:拿、擦、推、按、揉。

4.操作:①患者仰卧位,医者于床旁一侧。首先循臂上下施拿法3分钟,以局部温热为度,尔后用擦法和滚法分别施于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各循行3~5遍,重点按揉内关、郄门、曲泽、尺泽、合谷、外关、曲池、肘髎、臂臑等穴,以得气为度。②患者体位同前医者先以揉法施于下肢部3~5遍,重点按揉髀关、足三里、丰隆、解溪、再用擦法施于小腿足三阳经循行部3~5遍,以经气传导为度。③患者俯卧位,医者沿足太阳膀胱经用揉法、推法、擦法分别自上而下反复施术数次,并沿足三阴循行部位施术揉法,重点按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三阴交、昆仑等穴,以经气传导为度,尔后,医者以擦法施于足掌,重点按揉涌泉,以透热为度。④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用右手握空拳隔左掌轻叩大椎穴数次,以患者感觉有神经传导为佳。

(七)半身不遂:是指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等症状的一种疾患,为脑血管意外或其他脑部疾病及外伤而引起的后遗症。

患者大部分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史,主要表现为单侧上下肢瘫痪无力肌肤不仁,口眼歪斜,舌强语骞。初期肢软无力,感觉迟钝,活动功能受限,以后逐渐强直挛急,肢体畸形等。出现半身不遂后,应积极配合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再配合推拿针灸,这样不仅能改善肌肉营养,防止肢体畸形,而且又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促进功能恢复。

1.治法: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2.取穴:印堂、睛明、太阳、迎香、地仓、风池、风府、肩井、天宗、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膝眼、昆仑、解溪、肝、胆、肾俞。

3.手法:点、按、揉、滚、搓、拿、擦、摇、捻。

4.操作:①患者取坐位,术者站在病人身后,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按压风池穴;尔后用五指捏拿颈后部,以热感为度,改善脑血流。②术者用一手五指捏拿颈部、肩部,同时,依次点按大椎、肩井、天宗、肩髃、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用滚法自患肢上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再用双手掌面搓动上肢,以行气通络,同时配合肩关节旋转、外展和肘关节、腕关节、指间关节屈伸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用捻法2~3分钟。③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侧面,用滚法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至踝关节及足背治疗,按揉风市、膝眼、阳陵泉、解溪以疏通经络,宣通闭塞。再用拿法施于患侧下肢,最后搓抖患侧下肢2~3分钟,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屈伸活动和整个下胶内旋转动作。④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重点按揉天宗、肝、胆、肾俞,并向下至臀部,下肢后部、小肠后部施滚法,重点按揉环跳、委中、承山,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3分钟。

(八)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症,患者常感觉易疲劳。脑力及体力不足,工作效率低,情绪异常,并伴有头痛,失眠,心悸等身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查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本病多见青中年,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神经衰弱多表现失眠,多梦、头痛、头晕、耳鸣、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精神紧张、心悸、气短、多汗、厌食等症,严重者出现睡眠障碍,甚至彻夜不眠,脑力及体力明显下降,情绪低沉,精神萎靡,感觉整天腰酸背痛,周身不适,十分痛苦。但临床内科、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为阴性。

1.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肾。

2.取穴:印堂、攒竹、太阳、百会、四神聪、内关、神门、风池、肩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脾俞、肾俞。

3.手法:摩、擦、推、按、滚、拿。

4.操作: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双手捏拿风池,肩井穴各2分钟,以温热为度。②患者仰卧位,术者站在病人左侧,先在腹部施掌摩法3分钟然而用左手掌根按压中脘穴,右手掌重叠左手背上,随病人呼吸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到一定程度持续3~5分钟,待病人穴下有酸麻重胀感后逐渐抬手,病人自感有一股热流向下肢放散,随后用双手掌顺逆时针揉动,以健脾益肾。③术者坐在病人头前,用右手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按压印堂,攒竹穴,后以双拇指分推印堂至太阳穴3~5遍,按揉两侧太阳,百会穴各2分钟,再用五指按压整个头顶,以清醒头目。④接下,用双手拇指指尖依次按压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分钟,以安定心神。⑤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左侧,沿足太阳膀胱经两侧揉背3~5遍,并重点按揉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最后用捏脊法,以调节脏腑气机。

上一篇:血液疗法 下一篇:神经内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