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涉外会计实用手册》第8页(2074字)

一、会计准则的意义

会计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主要是就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作出规定,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准则最早产生于美国。193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向企业推荐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之后,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展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制定和发布财务会计准则,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美国的会计准则包括100多条。在美国制定会计准则后,其他的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制定和发布了本国的会计准则。如,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都制定有自己的会计准则。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制定了本地区使用的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准则作为国家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由财政部制定和发布,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现阶段,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有:

第一,规范会计核算的需要。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一直是通过制定分所有制,分部门和行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这种做法是在50年代借鉴前苏联会计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与当时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这些会计制度中,不少方面实际上也已经体现了会计准则的要求,但这往往是分散的。在当时情况下,会计制度对于加强企业经济核算,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所有制形式,按照部门和行业制定的。由于各种所有制和各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没有共同遵守的会计准则,各制度中规定的会计方法、会计报表等不一致、不协调,影响了不同所有制和部门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不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也不能满足企业微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二是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不断增加,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愈显必要。因此,有必要制定会计准则,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和指导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单位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

第二,确立企业自主权,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我国现行的各种所有制和各部门或行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着利益分配关系的差别。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可以享受不同的待遇。为了使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也需要制定会计准则,统一规范各种所有制和各部门的会计制度,以利于各类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竞争。

第三,适应对外开放,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的“三资”企业越来越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中国在国外投资兴办的企业。无论上述哪一类企业,都涉及到如何按国际惯例来处理会计事务的问题。我国原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些内容与国际会计惯例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很远,原有的会计报表不易为外国投资者所理解,影响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因此,从促进外商投资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要求来看,也有必要制定会计准则。

二、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

财政部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从1987年开始的。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初步设想,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几经讨论,数易其稿,最后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部长刘仲藜于1992年11月30日签署第5号部长令,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

《准则》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贯穿了以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为主,兼顾多种经济成分会计核算的要求和满足宏观经济调控、微观经济搞活需要的思想。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3.立足于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4.尽量与财务、税务制度协调,并保证会计的相对独立性。

三、《准则》的总体目标

我国制定《准则》的总体目标,就是在1995年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初步构想,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具体准则主要就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作出规定,还包括对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规定。已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基本准则部分。在基本准则之外,还将制定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如固定资产会计,外币业务会计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