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219页(2404字)
评价经济效果,需要有一个评价的标准和尺度,这就是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可从某一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效果的大小。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指标有四个。
1.标准化经济效益
分为标准有效期内总经济效益(X∑)和年经济效益(X。)两种。
式中 J——标准化年节约额,元/年;
K——标准化投资,元;
a——标准有效期内,标准化投资折算成1年的费用系数a=1/t),如标准有效期为5年时,每年均摊的费用为1/5(即0.2),1/年;
t——标准有效期,年。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表明了贯彻标准化的措施给社会创造的新的价值,因此,国内外在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时主要是采用这个指标。经济效益是个净值,需要扣除标准化的投资,在计算年经济效益时,采用了投资的“分摊法”。标准化的投资究竟按几年分摊为宜,根据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标准要根据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适时进行修订”标准每隔3年至5年复审1次,分别予以确认、修订或废止”。在桑德斯所着的《标准化的目的和原理》(英文版)一书中,也认为,标准有效期以5年为宜。因此一般采用5年均摊投资的做法。
2.标准化投资回收期(Tk)
投资回收期如果需要用月、日表示,则为
遇有不同标准化方案进行比较时,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tk——追加投资回收期,年;
K1、K2——分别为方案1、方案2的标准化投资,元;
C1、C2——分别为方案1、方案2的年生产成本,元/年。
3.标准化投资收益率(Rk)
是贯彻标准所获得的年节约与投资之比。
4.标准化经济效果系数(E)
表示标准化每一元钱的投资,在标准有效期内可以获得的节约。
评价标准化经济效果的四个指标,构成了一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各自所表达的经济效果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从数量上表达了经济效果的大小,反映了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绝对值,是一个净的概念。标准化投资收益率、标准化经济效果系数从另一个侧面,从比率的关系上,表达了经济效果的大小,反映了标准化经济效果的相对值;仅有数量的大小是不够的,还必须弄清获得效果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正是从时间上反映了取得经济效果的速度。以上四个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标准化的经济效果,但彼此之间又是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当四个指标同时采用时,才能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出标准化的经济效果。
5.标准化经济效果指标的动态计算
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时,对于投资数额较小,效果延续时间较短的标准,可不采用动态计算。但对于投资数额较大,效果延续时间较长的标准,如仍按静态方法计算就不太合理了,这时就应该按动态方法进行计算。
动态计算就是在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时,同时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假定标准化投资来自银行贷款,按时间应付一定的利息,为了回收这部分标准化投资,必须连同利息一起回收,才能偿清银行贷款。这就是说,在偿还用于标准化投资的银行贷款时,必须连同贷款的增值部分——利息一同支付。累计应回收的总数,可按求本利和的复利公式计算
K∑=K(1+i)t (7)
式中 K∑——t年后的本利和,元;
K——投资(现值),元;
t——时间,年;
i——年利率。
有时已知若干年后的未来值,需要折合成现值,可用贴现公式计算。
贴现公式是复利公式的逆运算。
标准化投资属于一次性投资,在贯彻标准时已全部耗用,而用以回收这部分投资的标准化年节约额,则是逐年得到的,两者的时间价值不同。这时,投资回收期的动态计算可采用以下公式
式中 J——年节约额,元;
Tk——投资回收期,年;
i——年利率;
K——投资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