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8-28 10:33:31 分类: 甲骨文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的文字。他的发现后来得到学术界确认。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而被称为“甲骨文”。王懿荣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摘编自中国文字博物馆解说词

image.png

在很长一段时间,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是很不明确的。

在1930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董作宾认为首先发现甲骨文者是端方,王懿荣是在1900年得到甲骨文的,为时较晚。以后陈梦家对董作宾的说法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端方不是第一个购藏甲骨者。

还有人认为第一个购藏甲骨者是刘鹗。但刘鹗在1903年出版的《铁云藏龟》中并没有说他自己是收藏第一人,而是记载为王懿荣。

明确认为第一个购藏甲骨者为王懿荣的是罗振玉。他在1910年出版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说:“光绪乙亥,予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这是甲骨史专家王宇信认定的第一个过硬的史料。

王宇信在考证甲骨文发现时间和第一人的过程中,做了大量扎实的求证工作。他认为,加拿大人明义士的记载“最为准确、详赡和具有权威性”。明义士在1933年的《甲骨讲义》中,依据1914年范估所言,记1899年秋王懿荣从范估处以每版银二两之值,收得甲骨12板。

以后,王宇信在《甲骨文通论》《甲骨文导论》《中国甲骨学》等一系列重要甲骨史专著中系统地坚持这一考证,得到了甲骨学界的最终认可。“甲骨文之父”的桂冠落在王懿荣头上。

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清翰林院编修,1894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

他潜心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1862—1881),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同他们考证违合,剔抉幽隐,历时19年,撰成《汉石存目》《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

王懿荣中举前,家庭生活艰难,但他还是嗜好文物收藏,经常去琉璃厂,碰到好东西就回来告诉妻子黄兰。黄兰说:“明珠白璧以后有钱了就可以买,只有文物如昙花一现,撒手就去,过期不可能再有。”她积极鼓励王懿荣购买。因为买文物,他们经常典当衣服首饰,当了赎,赎了当,当铺几乎成了他家的橱柜。

正因为如此,王懿荣收藏甲骨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流传于世。

比较著名的版本是1899年王懿荣害了疟疾,他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了一剂中药,在一味“龙骨”上发现了一种文字,于是他便将店中所有“龙骨”都买了回来,“购得数千片,审定为殷商故物”。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威胁北京,身为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出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督率商民弁勇守卫京城。七月,八国联军兵临北京,紫禁城里的统治者仓皇出逃,贪生怕死的文臣武将也纷纷敛财逃命,国都眼看难以保全。

面临危局,王懿荣仍勉为其难,殚精竭虑昼夜筹划保卫京城事宜。

侵略军从朝阳门、东便门、广渠门攻入外城,王懿荣怒不可遏,率兵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败回私宅。夜半,侵略军攻入内城,王懿荣知大势已去,事不可为,徘徊庭院,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于是,王懿荣吞下两枚金币,不死,又服下毒药,还不死,王懿荣遂从容楷书一纸:“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落款为:京师团练大臣国子监祭酒南书房翰林王懿荣。最终,王懿荣跳进自家的水井中,以身殉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