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闱姓”赌博:科举制度的怪胎

来源:岁年网 时间:2017-07-27 21:55:36 分类: 中国古代赌博史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至为神圣的事业。然而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从神圣的科举制度中却蘖生出一个怪胎,它就是清朝末年盛行于广东地区的“闱姓”赌博。  

闱姓

闱是科举考试的试院,后来便成为科举的代称,如乡试称为秋闱(秋天举行),会试称为春闱(春天举行)。闱姓,顾名思义就是科考的姓氏,其赌法简单地说就是猜乡试、会试中者的姓氏,猜中的越多,赢的可能性越大。  

闱姓最初产生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广东的地方豪绅主持公开举行。每逢乡试和会试举行之前,赌局主办人要将参加考试的秀才和举人的姓名资料搜集起来加以公布,然后设局卖票,参赌者出银买票,预先指定一定数目的姓氏押注。待考试结束,以官方所发“金榜”为依据,以买中姓氏的多寡决定中彩与否。  

闱姓赌博在当时颇具吸引力,其原因在于它是利用封建社会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事业科举考试来进行的,开彩的依据又是官方公布的“金榜”,这就给人以“神圣、高雅”和“公正无弊”两重良好印象,于是那些素来不喜赌博的人和家赀豪富的中上层人士都被吸引参加,赌注的金额也颇为巨大,“往往以百十万为博注”(《清稗类钞·赌博类》)。因而主持赌局的豪绅们从中得到了巨额的收入。  

俗话说“十赌九骗”,闱姓赌看似神圣无弊,实际上却很有漏洞可钻,这个漏洞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以广东乡试为例,该省的大姓如区、梁、谭、黎,买中了是大家意料之中,而要出奇制胜则还须买中几个他人不易想到且人数又少的僻姓秀才,如上官、桂、苻之类的姓氏。暗地里为这些人通关节,买枪手。通关节一般是贿赂考官录取这些本来不该录取之人。买枪手是让高手为此辈考生捉刀代考,也不索需任何报酬。到时候这些人榜上有名自然大喜过望,而买中这类僻姓的人在赌博中也能胜人一筹,博取巨额赌彩。  

大赌商利用闱姓赌大发利市,某些与科举有关的学政、主考之类的官僚也借此财源广进。请看以下记载:  

广东每值试事,必买闱姓,扛禁蟹,名目不一,流弊甚多。光绪间,徐花农任粤学,假意严禁枪手,暗卜榜花,遣人猜买。凡所卜者,必取中,不问其文字工拙。因是之故,获利无算。  

——《清朝野史大观·卷八》  

闱姓流毒极深,声名狼藉,一直受到正直之士的激烈抨击,因而一度遭到广东地方当局的禁止。清光绪二年(1876),两广总督张树声与广东巡抚裕宽会奏朝廷请严禁闱姓等赌博,得到批准。在当时被称为他督粤的一大“德政”。然而张树声却因此得罪了主持闱姓的地方豪绅,犯了“为政不得罪巨室”这一官场大忌。不久就被地方豪绅伙同在朝的广东籍京官将他排挤出了广东。  

接替张树声任两广总督的是清末名臣张之洞,他鉴于前任的覆辙,到任后不久,就以收“海防捐饷”的理由,私下在广东开了赌禁。当时广东的各种赌博中规模最大、盈利最多的就是闱姓。广东一禁,移向了澳门,本来该当广东当局的利权却归了外人。此时张之洞虽然眼开眼闭地一反张树声的禁令,但广州的闱姓毕竟不敢公然以国家的“抡才大典”乡试和会试来大事号召,只能用考秀才的岁试和科试的榜来卜彩,规模因此比原先小了许多。于是,地方上主持闱姓的豪绅又以二十万两白银的巨款收买了朝中一位名叫潘仕钊的翰林,上奏以“国用支绌,海防需饷”的理由请求朝廷明令开禁。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朝廷批准了这个奏章,从此广东闱姓赌局的规模更一发不可收拾。其时正当清光绪十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禁的次年,即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恰逢广东乡试,广东考官叶大焯就因枉法营私被革职流放三千里,这件丑闻是否因闱姓的舞弊而起,已无从查考了,但清末纲纪的废弛、吏治之败坏却由此可见一斑。  

张树声走了,叶大焯流放了,但闱姓却热热闹闹地照常进行,地方当局每年从中收取的“海防捐饷”达白银二百万两以上。北洋水师的甲板,挪用海防经费修建的颐和园的画栋雕梁,都与“闱姓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末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闱姓赌失去根据,不禁自绝,前后流行不过四十余年。在中国古代名目众多的赌博方式中,闱姓算得上是寿命短促的。然而,在当时赌风冠于全国的广东地区能成为影响最广的一项商业性赌博,同时又能对国内的社会政治、军事产生重大作用与影响的,也非闱姓莫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