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土地管理法手册

土地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土地管理法手册》第17页(1507字)

人类为何能不断地繁衍与发展?因为地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适应生存的环境。土地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它为人类提供了立足活动的场地,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和热能,并与其它有机与无机环境要素(如光、热、气、水、二氧化碳、矿物质、有机质等)一道构成自然生物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周而复始的循环,土地养育整个人类,土地是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土地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中具有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自然基础;土地在采掘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中是生产原料的供应者,在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中是承载者;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生产的产量与土地的质量、特性紧密相关,没有土地,任何物质生产活动都不能进行,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资源和支承条件。

在一定的历史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和生物能够利用的土地和土地本身的生产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土地对人类的供应量即承载量也有一定限度,当人类繁殖生育过快,对土地的需求过量,破坏了人和土地的合适的比例关系后,就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种类、食物营养结构协调关系的破坏,危及到人类自身。

“民以食为天”,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主要用于获取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以维持人类生存。而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数量主要取决于耕地面积,耕地是农业生产基础,因此,人与土地的合理比例关系,实质上是人与耕地的关系,是人与粮食的关系。人与耕地数量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989年4月14日,中国人口达11亿,据测算,按我国土地生产力合理承载人口为9.5亿,目前超载人口1.5亿。我国年粮食总产量由解放初期1600亿公斤到目前的4000亿公斤左右,提高了一倍半,但由于同期我国人口也由5亿多增至11亿,人口的平均粮食只增加63公斤,人均的食物占有量提高幅度不大,仅能维持基本需要。1958年后,我国耕地开发量小于基本建设占地数量,耕地逐年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的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还将要占用大量土地,近两年虽加强了土地管理,提倡节约用地,耕地面积仍然以每年700万亩(公布数)的速度减少,按此推算,200年后中国大地将无地可耕,无怪乎有识之士惊叹“中国还会有粮食吗?”

近40年我们提高粮食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和增加复种指数,我国的土地单产水平已处世界前列,今后要依靠大幅度提高单产来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要已十分困难,继续提高复种指数也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潜力不大。至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到13亿,而粮食种植面积推算将减少1.7亿亩,要保证人均400公斤粮食的供养水平,粮食单产水平须达到350公斤水平,即要超过目前江浙、上海等地区的单产水平(325~330公斤),而按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是很难达到的。今天的土地环境与现实是历史塑造的,今天的土地生态指数又预示着明天的发展趋势。我们正承受着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耕地被大量挤占又难以补充的现实,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土地生态破坏与土地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土地与人口的矛盾的日趋尖锐,已成为生态与发展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