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骨折的发生与临床表现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13页(7133字)

由于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骨折。

一、暴力形式和受伤机理

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外来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如打伤、压伤、刀伤、枪伤及撞击伤等。在骨折处软组织损伤较重,一般多为开放性骨折,感染率较高。

2.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外来暴力作用的部位。骨折处的软组织损伤较轻。骨折断端由内向外穿破皮肤则为开放性骨折,但感染率较低。

3.肌肉拉力: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可拉断肌肉附着处的骨质。如跌倒时股四头肌剧烈收缩可导致髌骨骨折。

4.积累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外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如第2、3跖骨及腓骨干下1/3的疲劳性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二、骨折的分类

(一)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而分

1.闭合性骨折:骨折断端不与外界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

(二)根据骨折的程度及形态而分

1.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全部中断,使骨折端完全分离者。

(1)横断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

(2)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斜交。

(3)螺旋骨折:骨折线呈螺旋形。

(4)粉碎骨折:骨碎裂成三块以上,称粉碎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或“Y”形骨折。

(5)嵌插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坚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坚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6)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骨、跟骨等。

(7)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与骨干分离,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2.不完全骨折

骨小梁的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者。此类骨折多无移位。

(1)裂缝骨折:或称骨裂,骨折间隙呈裂缝或线状,形似瓷器上的裂纹,常见颅骨、肩胛骨等处。

(2)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皱折或破裂,骨折处有成角、弯曲畸形,与青嫩的树枝被折时的情况相似。

(三)根据骨折整复后的稳定程度而分

1.稳定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断骨折(股骨干除外)等。

2.不稳定骨折:复位后易发生再移位者,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骨折等。

(四)根据骨折后就诊时间而分

1.新鲜骨折:伤后2~3周以内就诊者。

2.陈旧骨折:伤后2~3周以后就诊者。

(五)根据受伤前骨质是否正常而分

1.外伤骨折:骨折前,骨质结构正常,纯属外力作用而产生骨折者。

2.病理骨折:骨质原已有病变(如骨髓炎、骨结核、骨肿瘤等),经轻微外力作用而产生骨折者。

三、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受伤史:了解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质和形式(高处跌下、车撞、打击、机器绞轧等),及其作用的部位,打击物的性质、形状,受伤现场情况,受伤姿势状态等,充分地估计伤情。

(二)全身情况:轻微骨折可无全身症状。有些严重骨折伴有大量内出血,当血肿吸收时,体温可略升高,通常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主要为感染所致。

(三)骨折特征

1.畸形:骨折时常因暴力作用、肌肉或韧带牵拉、搬运不当而使断端移位,出现肢体短缩、旋转、侧突及成角等畸形。

2.骨擦音:由于骨折断端相互触碰或摩擦而产生,一般在局部检查时用手触摸骨折处而感觉到。

3.异常活动:骨干部无嵌插的完全骨折,可出现好象关节一样能屈曲旋转的不正常活动。

以上三种特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在临床上初步诊断为骨折。但在检查时不应主动寻找骨擦音或异常活动,以免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局部损伤或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四)一般症状

1.疼痛和压痛:骨折部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压痛。从远处向骨折处挤压,也可在骨折处发生间接压痛,借此可以诊断深部骨折及其部位。

2.肿胀与瘀斑:骨与软组织的血管破裂,引起局部出血、肿胀,严重时皮肤发亮,产生张力性水泡。软组织薄弱、骨折浅表、出血多时,血肿可透过撕裂的肌膜及深筋膜,渗入皮下,使皮肤变色,形成青紫色瘀斑。

3.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1)疼痛;(2)肌肉反射性痉挛;(3)肢体失去杠杆和支架作用;(4)软组织破坏所致。一般不完全骨折、嵌插骨折的功能障碍较轻,完全骨折、有移位骨折的功能障碍程度较重。

(五)X线检查:X线检查能显示临床检查难以发现的问题。如不全骨折、深部骨折、小片撕脱骨折等。X线片必须包括正侧位,并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还应加摄特定位置或健侧相应部位的对比X线片。有些裂缝骨折(如腕舟骨骨折)或嵌插骨折(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早期在X线片上不易看到骨折线,应当在两周左右再拍片复查,以免漏诊。在此期间暂按骨折处理或加以保护。

四、骨折的并发症

暴力打击造成骨折,还可能有各种全身或局部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可在短时间内影响病人生命,必须紧急处理,另一些需要与骨折治疗同时处理,有的则需等骨折愈合后处理。

1.内脏损伤:肋骨骨折可合并肺损伤或肋间血管破裂,引起气胸、血胸。耻骨和坐骨支同时断裂时,容易导致后尿道损伤,充盈的膀胱也可被骨折端刺破。骶尾骨骨折还可能并发直肠损伤。

2.重要动脉损伤:多见于严重的开放性骨折和移位较大的闭合性骨折。肱骨髁上骨折伤及肱动脉、股骨髁上骨折伤及腘动脉、锁骨骨折伤及锁骨下动脉。动脉损伤可有以下几种情况:(1)骨折端的刺激而发生血管痉挛,导致血栓形成;(2)骨折端压迫动脉,使血流不畅或完全不通;(3)动脉被骨折端刺破,形成局部血肿,后期可形成假性动脉瘤;若动、静脉同时被刺破,可形成动、静脉瘘。

3.缺血性肌挛缩: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血管损伤后血液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肌肉由于缺血而坏死,经过机化后,形成瘢痕组织,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的畸形——爪形手、爪形足,造成严重残废。常见于肱骨伸直型髁上骨折,胫骨上端骨折和膝关节脱位。为便于记忆,一些特有体征归纳为“5P”,即疼痛(Pain)、无脉(Pulselessness)、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aesthesia)和麻痹(Paralysis)。头三个“P”是早期诊断的最主要征象,而神经与肌肉的缺血性损害,将表示不可回逆的变化已开始。

4.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可因骨折时神经受牵拉、压迫、挫伤或刺激所致。如肱骨干中1/3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腓骨颈骨折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肢体范围可发生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5.脊髓损伤:多发生在颈段和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时,形成损伤平面以下的截瘫。

6.脂肪栓塞:多在多发骨折24~48小时内表现出来。成人骨干骨折,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脂肪侵入血流,形成脂肪栓塞堵塞血管,可以引起肺、脑等重要脏器或组织的缺血,因而危及生命。

7.坠积性肺炎:一般易患于长期卧床病人,尤以股骨颈骨折的老年人更甚。

8.褥疮:常发生于截瘫和严重外伤的病人,在骨突隆起如骶尾部、股骨大粗隆部、足跟部等处长期受压,局部组织发生血供障碍而坏死,形成溃疡。

9.尿道感染及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容易引起上行性尿路感染,发生膀胱炎、肾盂肾炎等。长期卧床或瘫痪病人,全身骨骼容易发生废用性脱钙,大量钙盐从肾脏排出,易于形成结石。

10.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脱位后,血肿扩散或局部反复出血,渗入被破坏的肌纤维之间,血肿机化后,通过附近骨膜化骨的诱导,逐渐变为软骨,然后再钙化、骨化。多见于外伤后的肱前肌、股四头肌和内收大肌等部位。

11.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整复不良或骨干骨折成角畸形愈合,以致关节面不平整或关节面压力状况改变,可引起关节软骨损伤。

12.关节僵硬:关节内或关节附近骨折,长时间的固定使机能受限者,称为关节僵硬。长期固定而不进行功能锻炼,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不畅,患肢组织中有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可使关节内外组织发生纤维粘连;同时由于关节囊及周围肌肉的挛缩,关节活动可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13.缺血性骨坏死:某些骨在骨折后因血液供应发生障碍,骨细胞死亡而形成骨坏死。常见于股骨颈头下骨折后的股骨头、距骨骨折后的距骨体、腕舟骨腰部骨折的近侧段及月骨脱位。

14.迟发性畸形:儿童骨折损伤骨骺,可影响该骨关节生长发育,日后逐渐出现肢体畸形。

五、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一般分为三期,炎症反应期、骨痂修复期及塑形改造期。分期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组织修复过程,不能截然分开。在炎症反应期已存在着部分修复活动,在修复期也存在着塑形过程。

中医治疗骨折有“活血化瘀,去瘀生新”的传统说法,认为“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也”。

(一)骨折愈合的过程

1.炎症反应期:骨折后骨端与邻近软组织中血管破裂出血,在断端间、髓腔内形成血肿并凝成血块,它和损伤坏死的软组织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吞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从四周侵入,逐步进行清除机化、形成肉芽组织,转化为纤维组织。

2.骨折修复期:由骨内、外膜的成骨细胞在断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内化骨。两者紧贴在断端骨皮质的内、外两面,逐渐向骨折处汇合,形成两个梭形短管,分别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

断端间和髓腔内的纤维组织先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然后软骨细胞增生、钙化而骨化,即软骨内化骨,而分别形成环状骨痂和腔内骨痂。局部血运好,骨痂形成也快。膜内化骨和软骨内化骨的相邻部分是相互交叉的,但其主体部分前者的发展过程显然较后者简易而迅速,故临床上应防止产生较大的血肿,减少软骨内化骨范围,使骨折能较快愈合。

3.塑形改造期:此期是使骨折部位骨质恢复最佳功能、结构,包括在相当于皮质骨部位的增生,网状的新生骨恢复,重建哈佛氏系统及在相当于骨髓腔部位,已形成的大量新生骨通过破坏和吸收,使髓腔再通。

骨质的塑形在骨折修复期即已开始。按照Wolff定律“骨的每种功能改变,都有与数学定律一致的确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变化”。塑形改造须服从于骨的功能要求。目前认为,控制骨折塑形改建的过程依靠局部的电活动。当骨骼承受压力时,其凸面产生正电荷,其凹面产生负电荷,即所谓的压电效应。其生物学效应表现为骨质的生长与吸收。正电荷局部伴有破骨活动,负电荷局部伴有成骨活动。这是骨内晶体结构受力所产生的电流对骨细胞的直接影响,电流变化作用于细胞而进行塑形。

(二)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和骨性愈合标准

1.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

(3)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4)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5)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一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2)(4)两项的测定必须慎重,以不发生变形或再骨折为原则。

2.骨折的骨性愈合标准

(1)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

(2)X线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年老,一般体质较弱,修复能力低。

(2)骨折局部因解剖学关系,血运不良,如股骨颈、腕舟骨、距骨等。

(3)骨折部大体病变严重,如严重粉碎骨折、缺损骨折及周围软组织缺无。

(4)引起骨折的暴力特殊,如触高压电所造成的骨折。

2.主观因素

(1)整复不良,骨折端接触不够或成角畸形。

(2)牵引失当或过度。

(3)固定不良或不足。

(4)不合理的早期活动。

(5)误用切开整复手术。

(6)金属内固定器材质量不佳或使用不当。

(7)伤口感染。

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在适当麻醉下,采用早期无损伤或少损伤的手法复位,合理有效的局部外固定,积极适当的功能锻炼等措施来处理骨折,使骨折愈合速度加快,骨折不愈合率大大减低。即使对某些愈合缓慢的病例,仍可及时地改进固定方法,延长固定日期,采用适当的功能锻炼争取骨折愈合。

上一篇:挤压综合征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