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骨伤科手册

用药原则与方法

书籍:骨伤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骨伤科手册》第142页(3514字)

药物治疗与手法、固定、功能锻炼是治疗骨折、脱位的基本措施。外部损伤也会造成机体内部的变化,“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明确指出局部损伤与整体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根据病情,配合药物治疗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用药原则

黄帝内经》具体而详细地阐述了药物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指出了内治和外治的关系,伤患在外,而脏腑不和,气血乱于内,视病情而决定内外治疗的先后。

“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骨不能接”,活血与理气配合,调阴和调阳兼顾,是骨伤内治法的重要原则。

二、用药方法

(一)骨伤三期方药

所谓骨伤三期方药,一般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分为初、中、后三期。初期即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伤后3~6周内为中期,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血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濡养筋骨为主。后期为受伤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强筋壮骨,补养气血为主。骨伤疾病的三期划分,是以其三个不同病理阶段为基础,不是绝对的,应结合患者年龄、体质、损伤轻重,受伤部位及伤之新旧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1.骨伤初期方药

“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灵枢·贼风篇》)。治疗针对“血气凝结”的病机,须活血与理气。

攻下逐瘀法:使用具有活血祛瘀和泻下作用的药物组成方剂,具有攻实逐瘀、泄热通便、行气止痛的功能。适用于损伤初期瘀蓄体内,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的患者。常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大成汤、鸣散、代抵当丸、当归导滞汤等。本法属下法,其药理苦寒泻下,药力相当峻猛,容易耗伤正气,不可滥用。对年老体弱、气血虚弱、内伤重证阳气衰微者忌用;妇女妊娠及月经期间应禁用或慎用。

行气活血法:使用具有疏通气机,促进血行、清除瘀滞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以达通经络、消瘀肿、止疼痛之功效。适用于损伤早期呈气滞血瘀表现,而无攻逐指征或经攻逐后的患者。常用方剂有顺气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柴胡疏肝散等。

2.骨伤中期方药

骨折、脱位经过初期治疗,肿痛减轻,但瘀血已化而未尽除,筋骨虽续而未坚实,特别是损伤后气血离经,正气耗损,且经过初期活血化瘀的治疗,虚损之症日趋明显。临床表现多为虚实夹杂,此时如骤进滋补,必有留瘀之弊;续予攻瘀,又恐伤正。故根据正虚并有瘀滞的情况,治宜攻补兼施。

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之后,经消、下等法治疗而气滞瘀凝、肿痛尚未消尽,如继续使用攻下之法又恐损伤正气者。常用方剂有和营止痛汤、定痛和血汤、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治疗重点在于调气理血,使营和脉通,肿消痛除。

接骨续筋法:以有助于断折的筋骨生长修复,促进愈合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具有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促进筋肉及骨折愈合的作用。适用于骨位已正,筋已理顺,瘀肿已化的骨折筋断中期。常用方剂有接骨紫金丹、壮筋续骨丹、续断紫金丹等。

舒筋活络法:以舒筋、活络作用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具有祛风湿、行气血、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功效。适用于骨折、脱位中后期,表现有肢体拘挛、麻木疼痛、屈伸不利者。常用方剂有舒筋活血汤、蠲痹汤、舒筋汤等。

3.骨伤后期方药

创伤耗损气血,早期攻伐,瘀血虽已祛除,但气血渐亏;加之筋骨修复,内动肝肾,久之气血肝肾亏损,皮肉筋骨失养。因此,骨伤后期的治疗,宜补虚益损,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旺盛以濡养皮肉筋骨,固本培元。

补益气血法:具有补气养血,强壮身体的作用。适用于内伤气血,外伤筋骨,以及损伤后长期卧床、筋骨萎弱、肿胀经久不消、骨折迟缓连接者。常用方剂有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等。

滋养肝肾法:具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适用于骨折、脱位后期;年老体弱,筋骨萎弱,骨折愈合迟缓者;习惯性关节脱位者。常用方剂有健步潜丸、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二)骨伤外治方药

药物外治是使药物作用于体表或损伤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用药与内服药都需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1.敷贴方药

敷贴是将药物制成药膏或膏药,贴附于损伤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且对其他部位没有影响。

(1)药膏:是将药物研成细末,然后用饴糖、凡士林、脂、油脂等作基质混合调拌,煎熬后制成;也可用水、蜜、酒、香油和醋等将药末调拌成糊状加热直接敷贴。

消瘀退肿止痛类:用于骨折、脱位初期,局部充血肿胀、疼痛剧烈者。可选用定痛膏、消肿止痛药膏、弃杖散、乳香膏等。

舒筋活血类:用于骨折脱位,肿胀疼痛逐步消退之中期。可选用三色敷药、舒筋活络药膏、地黄膏等。

接骨续筋类:用于骨折、脱位已整复,位置良好,肿痛消退的中期患者。可选用驳骨散、接骨续筋药膏、接骨膏、乌鸡接骨丹等。

清热解毒类:用于局部组织损伤后感染毒邪,有明显红肿热痛等表现者。可用如意金黄散、黄连膏、四黄散、双柏膏等。

去腐生肌长肉类:用于伤口未愈合或开放性骨折感染者。可选用生肌玉红膏、橡皮膏、地榆膏、生肌膏等。

(2)膏药:先将药物碾成细末,浸入油中煎熬,并加入黄丹、蜂蜡等基质搅拌均匀后凝结而成,俗称药肉;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或布上,是外用药中一种特有的传统剂型。

祛瘀止痛类: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脱位肿痛阶段,可选用万应膏、万应紫金膏等。

软坚活血类:用于气血凝滞、筋膜粘连的陈旧性损伤。可选用化坚膏、活络油膏等。

提脓拔毒类:用于创伤而形成溃疡者。可选用生肌药、红油膏、拔毒膏、千捶膏等。

2.熏洗方药

用中草药煎汤熏洗是借温度、机械力和药物功效的作用,以达到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和解毒收敛等治疗目的。熏洗治疗一般用于损伤后期。

(1)热敷熏洗法:将药物置于锅中或盆中加水煮沸后熏洗患处,边洗边揉。可选用海桐皮汤、上肢损伤洗方、下肢损伤洗方等。对骨折、脱位后期,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有卓效。

(2)湿敷洗涤法: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后冲洗患部,并同时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等蘸药液洗涤或敷在创面上。具有疏通腠理、解毒消肿、祛腐生肌等作用,用于开放性损伤。可选用三黄洗剂、银花甘草汤等。

上一篇:损伤治疗总则 下一篇:骨伤科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