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354页(4325字)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嗜睡、眼鼻有黏性分泌物、绿色下痢、有神经症状(慢性病鸭歪颈、转圈运动)、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关节炎、肝周炎、脑膜炎及干酪样输卵管炎等为特征。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养禽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引起小鸭大批死亡和发育迟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本菌已确定有21个彼此无交叉反应的血清型,据调查,我国1982年以来至少有(1、2、3、5、6、7、10、11、13、14)10个血清型。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最急性病例未见明显症状便突然死亡。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或喙抵地面,腿软,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废绝,眼鼻有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濒死前出现痉挛,摇头、点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有的呈阵发性痉挛、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较大小鸭(4~7周龄)病程1周或1周以上,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下痢,腿软、伏卧,呈犬坐姿势,间有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摇头摆尾、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两腿在空中划动,呈游泳状,不易翻转,惊叫,头颈歪斜,转圈或倒退等神经症状。
(二)病理剖检
最明显的病变是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浆膜表面有纤维性渗出物,急性病例是心包液增多,心外膜覆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长者则心包内有淡黄色纤维充填。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肝土黄或棕红色,质脆易碎,多肿大。气囊混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三)流行特点
1~8周龄的小鸭易感,尤以2~4周龄的小鸭最易感,1周龄以内的幼鸭很少发病,7~8周龄以上者亦少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发。主要经呼吸道和皮肤感染。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粗放,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传播。地面育雏也可因垫草潮湿不洁或有尖利异物擦伤或刺伤脚掌和皮肤也易感染本菌。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差异较大。饲养条件差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75%~90%。
(四)实验室检查
1.病原菌分离培养
(1)分离用培养基:固体培养:含5%~8%犊牛血清的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皿。液体培养:含血清的马丁肉汤和胰胨大豆胨培养液。本病原菌是一种对营养要求较高的兼性厌氧菌,4%~8%CO2环境可促进其生长,普通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2)病料采集和接种:无菌操作采取血液、肝、脾、脑等病变材料,画线接种于固体平皿或液体试管中,置二氧化碳培养箱或烛缸内(液体管无需CO2)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
(3)菌落形态:在大豆胨琼脂平皿上菌落生长良好,菌苔稍黏稠,直径1~2毫米,表面光滑湿润,稍突起,半透明,圆形边缘整齐,奶油状菌落。45°折射光观察呈橘红(初次分离)或淡蓝色荧光,液体培养管内见上下一致轻微混浊,管底有少量灰白色沉淀物。
2.病原菌鉴定
(1)染色镜检菌体形态:鸭疫里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小杆菌,固体平皿纯培养物涂片镜检,菌体多呈杆状,有的为椭圆形。多数为单个、散在,少数成双排列,偶见有长丝状。菌体大小变化较大,宽0.2~0.5微米,长1~6微米,瑞氏或美蓝染色可见部分菌体为两极浓染。血液、肝、脾、脑等病料组织和液体培养物涂片镜检,菌体很少,有时可见少量单个、散在的小杆菌,且不易与鸭多杀性巴氏杆菌相区别。
(2)生化特性:本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血液琼脂上不溶血,对糖类如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麦芽糖、山梨醇等碳水化合物均不发酵,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通常可使明胶液化(+),石蕊牛乳变碱(+),产生尿素酶(大多+),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
3.血清学检查(血清型鉴定) 鸭疫里氏杆菌的血清型多,迄今为止报道有21个血清型(1~21型),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反应,因此必须对鸭疫里氏杆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
抗原制备 将本菌纯培养物用FPSS(3%Formalinised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洗下,4000转/分离心,用FPSS洗涤,离心两次,最后将菌体以FPSS悬浮,调整OD525值为0.2,作为制备抗血清和进行试管凝集试验的抗原。
抗血清制备 将抗原经耳静脉多次注射健康兔,每4天注射1次,剂量分别为:0.05、0.1、0.2、0.5、0.5、1.0、1.5、2.0毫升,最后1次注射抗原后7天,抽取少量血清确定为抗体阳性后,经心脏采血收集血清,分装后保存于-20℃。
(1)玻片凝集试验(查抗原):玻片凝集是细菌学试验中最常用的试验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快速、更适合于大量野外分离株的分型鉴定。操作方法:取洁净载玻片一张,滴蒸馏水一滴,用接种环蘸取待检菌纯培养物少许(1~2个菌落)于蒸馏水中混匀,滴加已知阳性血清一滴,摇匀,1~2分钟内出现清晰的乳白色絮状凝集块者为阳性。
(2)试管凝集试验:将高免血清用FPSS进行倍比稀释,从1∶5稀释到1∶1280。抗原和各稀释度血清等量混合(各为0.5毫升),37℃作用16~18小时后,判读结果,记录出现清晰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阴性对照为未稀释的正常兔血清和FPSS。
(3)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查抗原):抗原的制备,将分离提纯的细菌经固体平皿培养24小时。培养物用高盐FPBS(0.3%甲醛,8.5%NaCl,20摩/米3磷酸盐缓冲液pH7.0)溶液洗下,制成菌悬液于沸水中煮1小时,冷却后4000转/分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作为琼扩抗原。
用8.5%NaCl和琼脂粉(浓度为1%)混合调pH7.2水煮融化,制琼扩平板,用梅花型打孔器打孔,中央孔加血清,外围孔加抗原,37℃24小时观察结果,出现清晰沉淀线者为阳性。
(4)间接ELISA试验(查抗体):用鸭疫里氏杆菌脂多糖抗原包板(37℃2小时),2%脱脂乳37℃封闭1小时,洗涤3次,每次5分钟,加1∶200稀释待检血清,37℃湿盒孵育1小时。然后洗涤,加入1∶6000稀释的HRP-兔抗鸭IgG抗体,37℃作用1小时,洗3次,每次5分钟。加底物,37℃避光反应30分钟,加2000摩/米3H2SO4终止反应,测OD492值。每板均设阴、阳性血清对照孔。
试验证明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体最为敏感,人工感染后的鸭72小时即可检出3/4的鸭血清抗体为阳性(详见胡清海等报道)。
4.动物回归试验 将分离提纯的细菌培养于含5%犊牛血清的马丁肉汤中,取37℃48小时培养液0.5毫升,10日龄鸭颈部或股内侧皮下注射。1周内观察其症状和死亡情况,对死亡的鸭再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如果从人工接种死亡的鸭分离的菌与前一次分离的菌相同,即可确认为鸭疫里氏杆菌。
5.鉴别诊断要点 注意与鸭大肠杆菌病、鸭副伤寒、鸭霍乱、鸭传染性肝炎、鸭衣原体病、鸭球虫病等相区别,因为这些疾病的大体病变与鸭疫里氏杆菌病很难区分,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
二、防治
(一)治疗
药物防治是控制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
1.饮水或饲料中添加0.2%~0.25%的磺胺二甲基嘧啶可有效降低感染鸭的死亡率。
2.人工感染前3天,在饲料中添加0.03%~0.036%新生霉素或0.01%~0.02%林可霉素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3.皮下注射林可霉素-壮观霉素、青霉素或青霉素和双氢链霉素联合注射,可有效减少人工感染雏鸭的死亡。
(二)预防
1.最主要的预防措施是搞好管理和环境卫生,特别注意鸭舍的通风、干燥、防寒、改善饲料密度和勤换垫草,减少污染机会。
2.疫苗免疫接种也是控制本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方法。菌苗免疫,由于本病血清型较多,各型间无交叉保护,制苗必须采用流行菌株血清型,方可提供有效保护,国内外已有如下几种市售商品苗:
我国高福等(1986)研制的1型菌株菌苗,保护率90%以上;苏敬良等的油乳剂菌苗,效果良好;张大丙等的1型灭活氢氧化铝苗效果甚好;美国(1991)研制的抗1、2、5型活菌苗,可提供有效保护,已在美国、加拿大广泛应用。用鸭疫里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给1周龄鸭皮下注射0.5毫升,免疫后1周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保护率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