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统计指标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植物保护统计手册》第118页(6989字)

一、指标与指标体系的概念

(一)统计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统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统计指标来说明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状态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性。任何一项统计工作的进行都与统计指标密切相关,它反映在统计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因此,科学地设计统计指标,运用统计指标,是开展统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问题。

所谓统计指标就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它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具体地讲,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时间、地点、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6个要素。例如,我国1988年农作物病虫草发生总面积为362958.29万亩次。其中①1988年是时间;②我国是地点;③发生面积是指标名称;④362358.29是指标数值;⑤万亩次是计量单位;⑥病虫草鼠总面积是计算方法,代表着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各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汇总之和。

从以上统计指标描述中不难看出,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三个主要特点。对此可以这样理解,一是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现象的量,都是用数字来表达的,不存在不用数值表现的统计指标,这就是统计指标的数量特点。二是统计指标反映的是某一事物的总体而不是个体,并且所有个体现象的性质又必须是同类的,即它反映着许多性质相同的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三是统计指标必然反映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内容的数量范畴,而不是绝对抽象的数字组合;统计指标又不同于计划指标,前者是反映实际发生过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事实,或根据这些发生过的事实数据推算得出的数值;而后者却是用来说明未来发生和将要达到的目标,这些就是统计指标的具体性。

统计指标的作用,大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来表明某一事物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即用具体数值说明事物发展规模、水平、速度、构成和比例关系。例如,我国1988年病虫草鼠发生面积构成中,病虫发生面积占75.60%,草害发生面积占14.87%,鼠害发生面积占9.53%。从多年这同一类指标数值的分析比较中,就能找出我国农作物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展变化规律。二是因为统计指标是为客观事物提供定量数据的,因此它能为分析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提供定量分析来源,从而为宏观决策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保证。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可解释为若干个统计指标组成的同一个整体。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总体,而它们的内部又都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一个统计指标来说,它只能反映这个总体事件中的某一方面,要想得到对这个总体全貌和发展全过程的全面了解,就必须使用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统计指标,把这些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一个总体,就叫做统计指标体系。它是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也是同一事物数量之间联系的一种反映。统计指标体系一般由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个方面来构成,一般可通过数字形式表示,例如,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从这里可以看出,只有用统计指标体系,才能从现象之间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上,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总体,并对事物总体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制定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时一般应遵守科学性、统一性、可行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等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统计指标或指标体系是对事物特点数量化的描述,量化的确定必须要建立在对事物“定性”认识的基础上,随着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所设计出的指标的内容范围以及计算方法也不同。所以,只有了解和掌握统计对象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例如,农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措施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除了要确定本地区主要作物种类外,还要弄清本地区的病虫防治措施究竟有哪几种,各种防治措施的概念范畴如何,只有弄清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一性原则 在设计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时,应从整体上去考虑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性,遵循统一性原则。例如,人们对农作物病虫害年度间发生变化规律的认识,常以统计指标体系分析各种病虫害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就要求一个指标体系内的若干个指标在计算口径、计算方法、统计的时空范围等都应相对一致。比如,表示不同地区病虫发生程度时,对于发生面积这样一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时间和空间要求上不统一,计算方法不一致,就无法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无法区别不同地区病虫发生轻重程度。

(三)可行性原则 研究一个事物发展过程和规律,所设计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既必须与揭露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有联系,便于分析和认识这种事物,又必须是人们的认识水平通过努力,按照设计的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能够获得具体数值,否则,建立的指标及指标体系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四)相对稳定性原则 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给予人们研究某种事物发展规律带来定量分析的前提,因此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决不能朝三暮四,以致失去统计工作的意义。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研究对象要求的提高等,对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作些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使之不断完善并向高级发展,也是应该允许的。

三、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分类

(一)统计指标的分类

1.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社会经济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

①凡是用于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指标,直接表明现象规模的大小或多少的指标,称为数量指标,如工农业生产总值,全年病虫草鼠发生面积,全年农药使用数量等,这些反映的都是事物绝对数,并要求具有实物量的计量单位,如“元”、“亩”、“吨”等。

②凡是用于反映现象所达到的平均水平和相对水平,表明现象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关系的指标,就叫做质量指标。例如,劳动生产率、粮食平均亩产、病虫防治面积覆盖率等。可见质量指标的表现形式都为平均数和相对数。

2.根据统计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它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之分,现将这三种形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分别叙述如下:

(1)总量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值。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绝对数值,而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具有明确的社会经济内容。因此,正确计算总量指标绝不是简单相加的技术问题,必须建立在全面分析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准确规定指标含义,然后才能进行计算。例如,计算农业总产值,必须划清农业的范围和正确处理农产品价值互相转换的问题。计算农作物病虫防治经济效益,同样必须弄清防治对象和范围,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关系、相互影响的等等问题。

总量指标的作用:总量指标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各方面最具体、最实际的客观数量的反映,是制定和检验政策、编制和检查计划的依据,又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为了保证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准确无误,总量指标的计算必须符合科学要求。要保持总量指标计算单位的一致性,在计量单位不同时,必须换算为同一计量单位后,才能进行汇总和分析。

(2)相对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相对指标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相互联系指标的比率,用来表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数量对比关系。相对指标的存在,不仅可以使人们一目了然并十分清楚地掌握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的相对水平和普遍程度,而且还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统计指标,找到共同比较的基础。比如,对一些不同类型企业生产水平的衡量,由于产品不同,各项条件不同,是不可能直接进行对比的。但如果都以计划指标为依据,计算各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的相对指标,就可以进行分析对比了。相对指标的数值可以是无名数,也可以是名数。无名数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和千分数表示。在进行若干个数字对比时,当分子数值相对于分母数值较大时,则采用倍数来表示,当对比分子数值比分母数值小得多的时候,则宜用千分数表示。名数主要用于表示强度相对指标,它是将相对指标中的分子与分母指标数值的计量单位同时使用,以表明事物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如农田用药水平一般用克/亩表示。

相对指标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对比的基础不同,可分为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五种。

相对指标的作用:利用相对指标对事物进行分析,是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各种比较研究的。因此,它为分析认识事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具体作用之一,是可用作表示计划完成的进程,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作用之二是可用来表示事物的构成如表5-2,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表5-2 1988年我国农药使用构成情况

作用之三是可通过动态相对指标的分析,来研究事物发展的动态,这种动态指标在统计分析中应用相当广泛。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例如:我国1990年病虫草鼠发生面积为428136.61万亩次,1987年为409071.40万亩次,应用这个公式计算值为104.66%,表明1990年病虫草鼠发生面积比1987年增加了4.66%。

作用之四是可用来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强度和密度,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例如:我国1990年病虫草鼠防治面积为358884.68万亩次,拥有各种施药器具5086.59万台(架),用上述公式计算值为70.56亩/架。表明1990年我国每架施药机具要承担70.56亩防治任务。

作用之五是可用作同类现象间的比较,通过这类比较可以了解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在各地区的差异,一般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例如,199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病虫草鼠害防治共挽回粮食损失178970.50吨,西藏自治区挽回粮食损失为9720.00吨,用上述公式计算值为18.41。这就表明1988年新疆通过病虫草鼠防治所挽回的粮食损失水平与西藏相比要高18.41倍。

(3)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平均指标即为平均数,它反映了被研究的同质现象的总体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一般水平。其主要特征是把被研究总体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抽象化了,既舍弃了总体的差异性,又反映了隐藏在总体事物中的每一个别单位的共同性,因而具有对总体事物的充分代表性。

平均指标又称平均数,在统计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用于对事物的对比分析、反映现象变化趋势、为制订定额提供依据、推算其他有关指标数值等方面。利用平均指标在不同单位、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反映其现象的差别程度。例如,比较两个地区的农药使用水平,仅用两个地区的农药使用总量进行对比,是不能确切地说明问题的,因为农药使用总量是受病虫发生种类、代次、程度、面积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单用农药使用总量来比较,就难以对两个地区的农药使用水平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用两个地区的每亩平均农药用量进行比较,就可以对两个地区农药使用水平高低作出正确评定。利用平均指标在时间上进行对比,就能反映某种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某地50年代平均每年病虫发生面积为100万亩次,6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150万亩次,7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170万亩次,8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200万亩次。由此可见,该地病虫发生面积由50年代的100万亩次,发展到80年代的200万亩次,说明该地病虫害在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呈现了逐年加重的趋势。

此外,劳动定额的制订需要利用平均指标。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承包防治中,实行岗位责任制,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就是定额标准,诸如防治面积定额,农药、汽油原材料消耗定额,收费标准定额等,都必须利用平均指标并结合其他条件制订出来。利用平均指标推算其他有关指标数值,例如,用粮食平均每亩产量推算粮食总产量;用农药平均每亩用量推算全年农药使用总量等。

(二)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统计指标体系按其说明的问题不同,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如下表所列:

四、植物保护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指标

植物保护统计是农业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指标体系在分类上应隶属于整个农业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的范畴。它根据植物保护工作范围及工作性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植物保护工作特点的统计指标体系及其组成指标。目前,我国制定的植物保护统计指标体系大致有以下9种。

1.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防治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的统计对象有水稻、麦类、棉花、旱杂粮、油料、果树、蔬菜、其他经济作物等8大类作物农田草害、鼠害及67种(类)病虫害,由发生面积、防治面积、挽回损失、实际损失、发生程度等5项指标构成。

2.农作物病虫主要防治措施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花生、蔬菜、果树等作物为对象,由作物播种面积、化学防治面积、生物防治面积、天敌保护利用面积、综防示范面积等主要统计指标构成。

3.农药统计指标体系。该统计体系以目前国内使用最为普遍的40余种杀菌剂、杀虫剂及杀鼠剂、生物农药为统计对象,由农业部门及生产资料部门当年农药销售量(100%有效含量吨)和年底库存量(100%有效含量吨)两个统计指标构成。

4.植保机械统计指标体系。该项统计指标体系按手动施药药械、背负式机动药械、担架式机动药械、手持电动药械、拖拉机悬挂牵引式药械,分别统计年底社会保有量及当年农业部门、农产资料部门各类药械供应数量。

5.农药中毒指标体系。该统计体系分别由生产性中毒人数、非生产性中毒人数,生产性死亡人数、非生产性死亡人数4项统计指标构成。

6.植物检疫统计指标体系。该项统计指标体系分别是检疫对象发生、检疫对象检疫,由以下若干统计指标构成。

7.植物保护系统人员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植物保护系统总人数及其组成性质(分为技术干部、行政干部、工人等)、人员学历构成、技术职称情况、人员业务分工、技术培训情况等。

8.植物保护服务组织及有偿服务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分别由植保公司、植物医院、植保专业队、专业户个数;农药药械经营数、经营额、纯收入、流动资金;承包防治面积及技术咨询人数等11项指标构成。

9.农作物病虫成灾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有3项统计指标,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

10.县及县以上植物保护机构统计指标体系。由机构数量、机构隶属关系指标构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