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0页(1498字)

这是用听觉、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听声音包括听小儿的哭声、语言、咳嗽声、呼吸声、呻吟声、呃逆声、太息声、各种心音、肺呼吸音及腹鸣等声音。嗅气味则包括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如嗅口、鼻气味及排出物如呕吐物、大小便之气味等。

(一)哭声与语言 正常小儿哭声与语声都较洪亮,乳儿偶然啼哭而无其他证候,应注意是否由于饥饿、便溺浸湿尿布或包扎过紧所引起。若阵阵啼哭,哭声尖锐而高,甚或躁动不安,则多因疼痛所致,或为脑性尖叫(用光谱仪检测,可分辨出异常波型)。哭时弯腰曲背多示腹痛。夜间哭闹,应注意蛲虫感染或佝偻病。活动小儿肢体时哭叫剧烈,应注意骨、关节疾病。啼哭较多的婴儿,均应注意是否有发热情况。哭声低沉,或如叫,或伴呻吟不止者病多危重。语声低弱无力多属虚证或重症。哭声或语声嘶哑多为风痰火热内蕴。哭声伴有喉内痰鸣或呼吸困难,多为肺热证。语声高亢或谵语者多属实证。

(二)咳嗽声与呼吸声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咳嗽声轻并流清涕,多属外感风寒。咳而气粗、痰稠色黄,多属外感风热。咳嗽声重、气粗伴有发热、喉内痰鸣及喘促者多属肺热或肺气郁闭。咳声嘶哑或咳而无痰,多属肺燥。咳声阵发,连续10~20次,面红目赤,继之以呕吐,为顿咳(百日咳)证候。咳声嘶哑,如犬吠声,多为喉炎或白喉。久咳声嘶者则多为肺虚阴亏。小儿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呼吸:新生儿为40~45次/分,2个月至1岁为30~40次/分,2~3岁为25~30次/分,4~7岁为20~25次/分,8~14岁为18~20次/分。若呼吸次数增多或喘促气粗多为肺热或肺气郁闭。痰鸣如锯为风痰上壅。呼吸微弱无力多属虚证、重症。呼吸不规律、时有时无、呼多吸少、有如抽泣状者,多为肺肾之气将绝,病已垂危。

(三)呃逆声 呃声频作,高亢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呃声低沉无力,多属虚证、寒证。新病呃逆,其声有力,多属寒邪或热邪客于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低怯无力,多为胃气衰败之危候。

(四)太息声 太息又名叹息,是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太息之后,自觉宽舒,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之象。

(五)各种心音与肺呼吸音 可采用直接听诊法(医生将耳直接贴附在被检查者的体壁上),或间接听诊法(用听诊器),以听取心脏的各种心音、心率、心律、心杂音、心包摩擦音及肺部正常、异常呼吸音和啰音、胸膜摩擦音。其临床意义,可参阅西医诊断学。

(六)肠鸣音 正常每分钟3~5次;肠蠕动增强时,每分钟可达10次以上;数分钟才听到1次,称肠鸣音减弱;未闻及肠鸣音,应听诊5分钟,同时用手指轻叩或搔弹腹部仍无肠鸣音,称肠鸣音消失。

(七)闻气味 小儿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嗳气酸腐多为伤食。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如齿衄);口中有烂苹果气者,多为酮症酸中毒;有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大便臭秽为大肠积热;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大便量多而稀,有不消化食物而无明显臭气,多为脾虚或肾虚。小便黄赤臭臊为热证;小便清长无明显气味多属正常或脾肾虚寒。呕吐物清稀无臭味多属胃寒;气味酸臭秽浊多为胃热;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者为食积;无酸腐味者多为气滞;呕物有粪便味提示消化道有梗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