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1页(2015字)

儿科主要是向其亲属或保育人员询问病情。根据十问内容可初步辨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根据我们的体会,儿科十问应包括以下内容,兹编成歌诀如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

五问头身六脏腑,七问精神八睡眠,

九问口渴十问因,更应注意麻痘斑,

抓住主诉详细问,再问旧病方齐全。

(一)问寒热 凡吸乳时感觉乳儿口热,体温高、口渴喜冷饮、烦躁,或头、身、胸、腹、四肢发热,恶热不愿穿衣盖被者均多热证。手足冷或全身皮肤凉,但不发热或体温不升,口不渴或喜热饮,精神委靡、怕冷、喜抱者属寒证。

(二)问汗 小儿卫外功能薄弱,腠理不固,较成人容易出汗,不属病态,若汗出过多则属病态。自汗为白天或醒时汗多,活动后更甚,是由于气虚或阳虚,是卫外不固的表现;盗汗为夜间或入睡后出汗过多,醒后汗止,是阴虚或气阴两虚的表现。若小儿外感无汗,属表实证候;有汗属表虚证候。汗出热不解,为邪热由表入里;汗出如珠,淋漓不止,四肢厥冷,为亡阳之证。

(三)问饮食 小儿食量正常,是脾胃良好的表现;食量减少,多属脾胃虚弱,或因食滞、气滞所致。善食易饥、能食消瘦,是胃火过旺、胃阴受损或虫积之故。

(四)问二便 除询问望诊中望二便的内容外,还应询问每日排便的次数、时间及排便时伴随的症状。大便干结,多为胃肠实热;大便溏稀,多为脾失健运;如黎明前泻,多属肾阳虚。尿少而黄,属热证;尿多清长,属虚寒;夜间遗尿多为肾气不固;小便时伴尿频、尿急、尿痛,则属下焦湿热等。此外,还应询问大便中是否有排虫史。

(五)问头身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把头部(包括五官)、颈部、四肢、胸腹、腰背等部位的病痛,均包括在问头身的范围内。较大儿童常能诉说头痛、头昏。头痛一般见于发热;头昏多见于血虚或肝旺。对头部五官功能的询问,可以帮助判断五脏的病变。发热、恶寒伴头项不适、疼痛或伴肢体疼痛,多属外感风寒或为风湿病的表现。胸腹胀满,伴有发热、咳喘等,为温邪犯肺、肺气不宣;不发热而恶寒者,则为风寒束肺。胸闷、喉中痰鸣,多为痰湿阻肺;胸痛,痛有定处伴发热咳喘者,多为温邪犯肺兼气滞血瘀;脘腹胀满多为伤食积滞;伴两胁疼痛者,则为肝气郁滞;腹痛阵阵、绕在脐周,多为虫积。对引起腹痛的其他原因的询问可参阅第十二章腹痛节。

(六)问脏腑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通过询问各个脏腑,尤其是五脏常见病证的共性症状,能够帮助临床初步地进行脏腑辨证与判断病变的部位。如咳嗽、气促、有痰者属肺病;纳差、便溏、腹胀、消瘦属脾病;腰酸、腿软结合尺脉弱属肾病,但3岁以下小儿肾病则以“五迟”“五软”为多见;心悸、心烦、睡眠不安或神昏属心病;头昏、目眩(眼花)、胁痛,结合脉弦属肝病,又凡小儿惊风亦均属肝病等。

(七)问精神 正常小儿精神好,活泼好动。精神如常者病轻;精神委靡者病重;久病神差者多属虚证;烦躁不安者多属热证、实证。

(八)问睡眠 小儿无论有病或无病,总以睡眠安静为佳,年龄愈小,睡眠时间愈长。夜间睡眠不安可因晚上进食过多引起,即中医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热性疾病如心、肝、肺、胃有热时可致睡眠不安。梦中惊呼,多属睡前过度兴奋或有胃热。夜间烦躁、哭闹、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睡中磨牙多见于虫积或热证。肛门发痒,睡眠不宁,多为蛲虫病。困倦嗜睡,多属脾虚湿困或温热病。昏睡或昏迷不醒多属邪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为危重证候。

(九)问口渴 正常小儿饮水相对的较成人多。口渴饮水较平时多、喜冷饮或乳儿口唇干燥,频思吸吮,均为里热伤津征象;口干不欲饮或欲饮而饮不多,多为湿热或阴虚内热。口不干渴,或喜热饮,多属虚寒。

(十)问病因 包括引起发病的直接原因及有关因素,如患病前是否有受凉史,有无吃不洁净食物或接触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传染性肝炎等)的病史,预防接种史。过去健康情况(既往史),如是否多病或是否患过麻疹、水痘等传染病,以及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和是否有肝炎、结核病史(家族史)。初生儿及幼小婴儿尚需询问生产史(胎产次、出生时及生后情况、母孕期情况、分娩时情况),生活史(散居或群居,户外活动情况,个人卫生,随父母移居情况),喂养史(喂养方式、喂养量及种类,辅食添加情况,饮食习惯等),体格、智力与运动发育情况(生长发育史)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