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中耳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31页(1984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耳痛、听力减退、耳流脓。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及病因治疗。慢性者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单纯型不需手术治疗,其他类型常需手术治疗。

本病中医称“脓耳”“耳疳”“聤耳”“耳漏”“耳内流脓”等。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者多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内火外热,聚结于耳,酿而成脓;或因湿热之邪侵袭肝胆两经,以致气滞血瘀,蕴而成脓;病久耗伤阴液,可见肾阴不足。急性迁延而成慢性者,多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肾元亏损,耳窍失养,邪毒滞留而成。由于肾经虚火上扰,故可有耳鸣、耳聋等症。

【辨证论治】

(一)外感风热 多见于急性中耳炎。

〔证候〕耳痛初起较轻,继而加重,呈跳痛或针刺样痛,婴幼儿则为哭闹不安,可伴有恶风、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听力减退,尿黄便结;如脓汁外溢,除听力突降外,上述症状反而缓解。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滑数。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疏风清热汤。

【歌诀】 疏风清热荆玄参,银翘桑芩防花粉,

草桔加赤芍,耳痛流脓疗效真。

〔按语〕本方为经验方。方中荆、防、牛、桑祛风解表,银、翘、芩、桔、草清热解毒排脓,玄参滋阴降火,贝母清热散结,赤芍活血凉血消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银、翘、芩有广谱抗菌作用,桔、牛、玄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二)肝胆湿热 多见于急性中耳炎已流脓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证候〕持续流脓,脓多而稠,有腥臭气,或者耳底疼痛、发热、全身不适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指纹紫。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胆泻肝汤(见第九章泌尿道感染节),加银花、连翘、夏枯草。

〔按语〕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湿热。方解见第九章泌尿道感染节。加银、翘、夏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便秘者可加大黄。

(三)肝肾阴虚 多见于急性中耳炎迁延而成慢性者。

〔证候〕耳内反复流脓,时多时少,或耳有恶臭,听力减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指纹淡紫。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见第七章口腔炎节)。

〔按语〕知柏地黄丸主治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肾开窍于耳,肝肾阴虚有耳流脓,听力减退者,可用此方。脓液黄臭,加勃、蒲公英以清热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方中知、柏、丹、蒲有广谱抗菌作用。

【单验方】

1.清洁洗耳 用稀释白醋或板蓝根煎剂,清洗耳道积脓,使分泌物易于外流,每日3~4次。

2.滴耳方 黄连滴耳液(黄连、枯矾、冰片、甘油);或穿心莲、耳草捣烂取汁滴耳;或30%黄柏滴耳液滴耳。均为每日3~4次。可于清洁洗耳后滴耳。

3.苍耳消毒汤 苍耳子、防风、夏枯草、天花粉、黄芩、甘草、党参、黄芪、生地、熟地、麦冬。用于气血不足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体会】小儿化脓性中耳炎属热证,重症兼有邪毒,常有肝胆湿热,故治疗除清热解毒外,常需清泄肝胆湿热。久病反复发作者,因肝肾阴亏,常需滋补肝肾;合并实邪者,应攻补兼施。外治用清热解毒与收敛药滴耳或洗耳,均有较好的疗效;忌用粉末药物吹耳,以防堵塞耳窍,脓液反向内流。化脓性中耳炎重症,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以防发生颅内外并发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