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与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323页(4343字)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位,称为疖病。多个疖相互融合可成痈。疖与疔均为细菌感染所导致,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少数可由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或其他细菌引起。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发病率高。

中医认为疖与疔两病均因感染热毒所致,疖与疔本质相同,但轻重程度不一。疖为热毒感染,疔为火毒内侵。疖可发生在体表任何部位,疔多发生在面部、人中、唇部、眉心及手指足趾等部位;疖比较表浅,周身症状也较轻,而疔的周身毒血症症状较重。两证均多发生在夏季,小儿多见。本节所述之疔,均指一般感染,特殊感染之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等,特殊表现之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等,不在本节论及。

由于热毒蕴结,侵袭肌肤,使局部气血郁滞,故感觉疼痛;正邪相搏则身热恶寒;热毒壅盛熟腐肌肉成脓;若正气抗邪于外,则溃破痊愈;若正虚邪恋,则疖迁延不愈或反复发生(疖病);若热毒炽盛,正不胜邪,热入营血,内攻脏腑,则称为“疔疮走黄”(相当于败血症)。

【辨证论治】

(一)疖疔初起

〔证候〕病初起,局部皮肤出现红色小硬结,红、肿、疼痛,以后逐渐增大或伴有发热,微恶寒。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数。指纹略紫。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药一〕五味消毒饮。

【歌诀】 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

天葵蒲紫地,痈肿效无差。

〔按语〕本方主治疖疔初起。方中重用银花为主药,该药甘不伤胃,外清气分之毒,内清血分之毒,为治疮痈之圣药。五味药均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疖的作用。原方设计煎煮时加烧酒少许,煎后热服,药借酒势,以通血脉,服后盖被,微微出汗,以开皮毛,逐邪外出。当今加酒合煎者较少,特别是对幼小之儿。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杀灭作用,银、翘、紫有广谱抑菌作用,野菊花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头面部疔疮因病情较重,除用大剂量清热解毒药以防热毒深入外,还可加①、②以引药上行,加③、④凉血清营,便秘加⑤。

〔方药二〕黄连解毒汤(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其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加)。

〔按语〕本方主要用于热毒甚者。方解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现代医学研究本方中四味药均有广谱抗菌作用。

(二)疖疔成脓

〔证候〕疖肿逐渐增大,顶部出现黄白色脓头,发热,恶寒。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曾用名:清疮饮)。

【歌诀】 清疮饮用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

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皂刺酒煎佳。

〔按语〕本方为外科“消法”的代表方剂。全方辛苦偏凉,寓清热解毒,疏风解表,化瘀散结诸法于一方。银花善于化毒为主药。方中银、草、粉、贝清热解毒散结;归、芍活血通络;防、芷散风消肿;乳、没散瘀止痛,通达营卫,为定痛之“圣药”;穿、皂消肿溃坚,攻坚排脓,使阻者通,滞者行,可使脓成即溃;陈皮利脾胃之气,疏经中之滞。此为治痈疡肿毒要方,前人称本方为外科之首剂,“疮症散肿第一方”。凡属阳证体质者,均可使用,脓未成者,服之可使消散;脓已成者,可以促使外溃。但已溃破者忌用,阴证体虚者禁用。痛不甚者去乳香或没药;如红肿痛剧,可去辛温之芷、陈,加蒲公英、连翘、野菊花;红肿范围不大,可去穿、皂;血热甚者加丹皮以清热凉血;脾胃素虚、气血不足、不能托毒外出者,可去穿皂、芍、粉、防、贝,加人参、黄芪、茯苓、白术、川芎,归尾改当归(即“冲和汤”)以补气血托毒外透。此外,应用时可适当加入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如在头部加川芎,颈部加桔梗,胸部加瓜蒌皮,胁部加柴胡,腰部加秦艽,上肢加片姜黄,下肢加膝。

(三)疖疔破溃

〔证候〕局部流脓,红肿疼痛减轻。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数。指纹淡紫。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消肿。

〔方药一〕五味消毒饮(见本节)与黄连解毒汤(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合方。

〔按语〕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散疖疔,药仅5味,功专力宏。方解见本节疖疔初起。局部肿甚者加防风、蝉蜕以散风消肿;血热毒盛者加丹皮、生地、赤芍以凉血散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其苦寒直折亢热,但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不宜久服、多服,非实热者不宜服用。方解见第三章新生儿硬肿症节。

〔方药二〕当归拈痛汤(见第十一章关节炎节)。

〔按语〕本方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方解见第十一章关节炎节)。方中黄芩、知母等有广谱抗菌作用。本方适用于湿热较重、红肿疼痛、脓水较多者,特别适用于腿脚生疮者。

(四)疖疔迁延

〔证候〕多见于年龄幼小、体弱、营养差或卫生条件差者,常反复生疖,疖形平塌,暗红,久不化脓溃破。舌质淡,苔薄白或黄。脉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气托里排脓。

〔方药〕透脓散(汤)。

【歌诀】 透脓散治毒成脓,服此能有速溃功,

归芎花甲皂角刺,加芷蒡银效更宏。

〔按语〕本方为《医学心悟》透脓散。方中黄芪生用益气升提,托里排脓为主药;归、芎活血和营;穿、皂消散痈结、解毒、止痛、排脓;白芷消肿排脓;银、蒡清热解毒。本方适用于气血虚、不能化毒成脓者,但疖肿初起不宜使用。

【单验方】

1.内服方

(1)金银花5~10g,生甘草3g,腥草5~10g,或加绿豆5g,水煎服。

(2)蒲公英10g,野菊花10g,煎服。

(3)莓5~10g,甘草1g,煎服。

(4)梅花点舌丹:可用于反复生疖及疔疮。每丸重0.03g,小儿每次0.5~2丸,每日1~2次。本方由乳香、沉香、没药、冰片、硼砂、雄黄、胆、葶苈子、血竭、麝香、朱砂、牛黄、蟾酥、珍珠等组成。以上诸药能泻火解毒,化痰活血,止痛消肿,镇惊安神。阴疽不宜服。

(5)牛黄:每次0.1~0.3g,每日1次,连服2~3日,可用于顽固生疖者。

(6)白芷升麻汤(日本香月牛山介绍):笔者修订的剂量是白芷、升麻、桔梗、生地、当归、黄芩、黄芪、连翘、红花、甘草各3~10g,水煎服;肉桂0.3~1g(冲服)。连服1周。笔者们应用此方治疗疖肿或青少年痤疮合并感染者有效。

2.外治方

(1)芙蓉花叶(玉露散与玉露膏主药)或蒲公英叶捣烂外敷。

(2)芙蓉花、生大黄研细末,醋调外敷。

(3)柳叶煎水外洗。

(4)局部贴红膏药或敷天仙子,或敷金黄膏(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甘草、制南星、陈皮、苍术、厚朴。见《医宗金鉴》)等。

【体会】疖肿为夏秋季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一般较轻,然而在某些小儿可反复发作影响身体健康,并可引起肾炎。年龄小、体质虚弱者,又易发展为败血症。抗生素对此病疗效较好且作用迅速,但久用易发生耐药性。中药药品种类多可交替使用,并应用复方,不易发生耐药性,且副作用少,对本病有肯定的疗效。中医治疗疖肿早期以清热、解毒、消散为主;化脓期与破溃期均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为主;迁延不愈者,常用生黄芪等托里排脓;恢复期常用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中医外科对已化脓成熟者,也采用切开排脓的治疗方法。以上各阶段的治疗方法,已形成中医治疗疖痈的一套独特的治疗原则。在治疗疖痈方面,虽然有些抗生素抑菌、杀菌的作用比中药强,能更快地控制感染。然而中医药的清热解毒、消炎消肿、祛瘀排脓、扶正祛邪等治则可弥补西医治疗之不足。我们在治疗重症脓毒败血症时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小儿暑季应多饮水,常洗澡,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少吃煎、炒、辛、辣、油腻食物,可吃绿豆、薏苡仁粥或备用六一散等清凉饮料,这种传统的认识对预防本病确有一定效果。易生疖的小儿,也可在夏季服五味消毒饮或上述有效单方,每周1~2剂作为预防措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