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52页(881字)

消瘦是指小儿体重比同龄、同性别小儿的平均体重减低15%~25%以上,伴有皮肤松弛、弹性减退、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或消失、肌肉萎缩,严重者常伴低体温、精神萎靡、生活力降低,易感染。消瘦的基本发病机制是热量消耗明显大于热量摄入。小儿消瘦的常见类型:

【体质性消瘦】 此类小儿并无其他病理表现,除体重轻、貌似消瘦外,生活如常,且症状也非进行性。但大多活动量较大,常有家族史。可以建议减少活动量,多补充热量,不需特殊治疗。

【营养性消瘦】 是儿科最常见的消瘦类型,是因热量-蛋白质缺乏所引起。大多是起于喂养不当,食物的量与质不足,或是消化吸收障碍;也可因小儿生长发育过快、活动量过大引起热量的消耗大于摄入。少数可继发于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腭裂、食道狭窄或幽门肥大性狭窄等。临床上,轻度营养不良尚无明显消瘦,重度者常伴消瘦、贫血及各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精神萎靡,甚至智力低下,反复感染。某些营养性消瘦患儿蛋白质不足明显于热量不足时,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性水肿。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加强营养。

【慢性疾病消耗性消瘦】 凡慢性疾病都因长期食欲减退、能量及组织消耗或吸收障碍等而引起消瘦。常见的有结核病、慢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呼吸道反复感染及寄生虫病等。临床较易诊断,消瘦程度不一,但必须根治原发病后,才能使消瘦好转。

【恶性肿瘤消瘦】 如淋巴肉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或肝癌等患儿,在晚期都可见严重消瘦,大都预后不好,故在消瘦鉴别时要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

【内分泌或代谢异常引起的消瘦】 由于内分泌紊乱或代谢异常而引起的消瘦,婴幼儿少见,多见于10岁以上的儿童。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垂体性消瘦综合征(西蒙综合征)、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阿狄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