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绵状血管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294页(1330字)
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实质性肿瘤。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和雌激素等因素有关。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5~1∶7。病灶常单发,右叶多见,大小不一,最小的需在显微镜下确认,最大的直径可超过40cm。呈紫红色或紫蓝色,质软,有弹性感。切面呈海绵状,与周边肝分界清楚,但无包膜。病灶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道组成,腔内充满血液,腔壁覆盖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肿瘤生长缓慢,不恶变,少有破裂,预后良好。
【诊断要点】 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象学检查。
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无如何症状,为体检或偶然检查时发现。少数有腹痛(常为钝痛),肿瘤较大时产生周围组织器官受压症状如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等,有时能触及腹部肿块,局部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乙型/丙型肝炎指标阴性,AFP及CEA均阴性。
3.影象学特点
(1)B超:血管瘤在B超上表现为均匀的高回声光团,边界清楚,内呈网状结构。瘤体较大时则表现为混合回声,有时可见钙化。按压后瘤体变形、有弹性感为其特征。诊断率达85%以上。
(2)CT:平扫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周边片状、云絮状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央填充,延迟扫描病灶强化均匀,呈“慢进慢出”表现,为其特征。诊断率95%以上。
(3)MRI:在T1W1为低信号,T2W1表现为极高信号,呈“灯泡征”,有特殊的诊断价值。特异性超过CT检查。
(4)肝血池扫描: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为早期动态显象为缺损区或稀疏区,延迟显象呈过度填充征象。特异性高达95%以上,但敏感性较低,3cm以下病灶不易检出。
【处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依其大小、生长速度及有无临床症状而定。大多数较小的血管瘤无需特殊处理,行定期B超检查、动态观察即可。
1.手术切除:适用于血管瘤直径5cm以上、有临床症状或难以纠正贫血的患者,或肿瘤性质不明确、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切除范围依肿瘤大小、部位而定。单发局限的血管瘤可行部分肝切除,较大的血管瘤则需行肝叶切除、半肝切除甚或肝三叶切除。血管瘤患者多无肝硬化,为减少术中出血,肝门阻断时间可适当延长。
2.肝动脉结扎术:适用于肿瘤巨大难以切除者。肝动脉结扎后瘤体血供减少,张力减低,变软、缩小,可改善症状。远期疗效不佳。
3.其他治疗:包括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可以缓解症状,但远期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