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125页(6042字)
一、止血法
患者遭受外伤后,常伴有严重的出血,救护人员应根据出血的颜色,性质和快慢,确定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出血,采用不同措施迅速止血,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及止血带止血法。
(一)指压止血法
为迅速而有效地临时止血,则在出血点的近心端,根据出血部位及情况,用手指或手掌在有关的动脉上加压,使动脉在手与骨质间压瘪,以阻断血流,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指压止血操作要敏捷而准确,压力要适当。因此,要求护理人员熟悉人体解剖结构,熟练地掌握全身动脉主要指压点,是做好指压止血法的关键。常用的动脉指压止血点如图2-1~图2-7。
图2-1 全身动脉指压点
图2-2 颞浅动脉压迫止血
图2-3 颈总动脉压迫止血
图2-4 肱动脉压迫止血
图2-5 桡动脉压迫止血
图2-6 股动脉压迫止血
图2-7 足背动脉压迫止血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抢救时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多用于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出血。先在创面上覆盖无菌纱布,再盖上无菌棉垫或纱布垫,最后以绷带或三角巾做加压包扎。若出血点在肢体关节如肘窝、腘窝等处,覆盖纱布后垫以纱布卷或绷带卷,使关节尽量弯曲,然后用绷带或三角巾固定于屈曲位,则可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备有特制的急救敷伤包最为理想,包内有无菌纱布、棉垫和绷带,并备有止痛消炎粉、安全别针等。此种敷伤包紧贴伤口,即可达到加压止血、止痛和防止伤口感染等目的,使用时方便迅速。
肘窝压迫止血法,见图2-8。
图2-8 肘窝压迫止血法
(三)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止血法是常用于四肢的一种紧急止血法,一般多采用橡皮条或橡胶管等有弹性的条带。有条件时用充气止血带更为理想,可按需要调节压力,避免橡胶管勒得太紧而使局部受损。在使用止血带时,均应衬垫纱布垫,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当用充气止血带扎上后,须外加绷带固定数圈,防止打气加压后松开。充气注入的压力,成人、儿童、上下肢等均要有所区别,根据当时伤员的伤情及全身情况考虑。在一般情况下,成人下肢平均使用压力为350~500mmHg、上肢为250~300mmHg,小儿酌情减压,在现场抢救时多采用橡胶管止血带,也可就地取材,如稍宽的布条、三角巾、毛巾等,但禁用绳索等物。
止血带止血法如图2-9所示。
图2-9 止血带止血法
使用止血带应注意的事项:
(1)选择好适应证。止血带仅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或用于加压包扎止血法无效者。
(2)上止血带的部位,上肢应在上臂的上1/3处,下肢应在大腿的上1/3处,上臂的中1/3不可扎止血带,以防伤及行走于肱骨后面的桡神经,引起上肢麻痹。
(3)上止血带应先加衬垫,如纱布、棉垫或毛巾、布巾,防止止血带勒伤皮肤或软组织。止血带松紧应适宜,以不能触及远端动脉搏动或伤口不再出血为原则。若压力不够,仅压住静脉,而动脉未完全压住,则出血更多。
(4)止血带每隔1h放松3~5min,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神经或血管受伤,甚至引起肢体坏死。上止血带的伤员要有明显的标记,并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在放松止血带期间,局部应加压,控制出血。
(5)前臂、小腿不宜上止血带,因有两骨,不能阻断骨间血管的血流,难于达到止血效果。
二、包扎法
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固定敷料及压迫止血等。一般多采用绷带及三角巾。
(一)绷带包扎法
绷带包扎法的种类,可分环形、螺旋形、蛇旋形、8字形、人字形、扇形、螺旋反折形。虽然绷扎法多种多样,但在急救时应按伤员损伤的部位及使用的目的进行选择。
1.环形 将绷带做环形的重叠缠绕,多用于胸、腹部和粗细相等之处(图2-10)。
图2-10 环形包扎法
2.蛇旋形 先将绷带做环形的缠绕,再将绷带以同样宽度的间隔斜着向上,多用于固定夹板及大量的敷料等(图2-11)。
图2-11 蛇旋形包扎法
3.螺旋形 将绷带在肢体上固定两圈,再由下而上缠绕,每圈盖住前圈1/3或2/3(图2-12)。
图2-12 螺旋形包扎法
4.8字形 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呈8字形来回缠绕,多用于弯曲关节的上、下两方(图2-13)。
图2-13 8字形和人字形包扎法
5.人字形将绷带先按照8字形缠绕,再以8字形一圈大一圈地缠下去,成为重叠的人字形。适用于肩部、腹股沟等部位(图2-13)。
6.扇形 按照8字形上下的缠绕成为扇形。此种缠法是以关节为中心,有向心性和离心性,离心性较向心性为好,不易滑脱。适用于肘关节、膝关节(图2-14)。
图2-14 扇形包扎法
7.螺旋反折形 在粗细不等的四肢,先用螺旋形缠绕,缠到肢体较粗的部位。就以螺旋反折形缠绕,每圈将绷带反折一下,并覆盖前圈1/3或2/3,由此渐渐向上缠绕。此法既平坦牢固,又整齐、美观(图2-15)。
图2-15 螺旋反折形
(二)三角巾包扎法
可用一米见方的布,斜分两开,即成为两个三角巾。三角巾上的直角称为顶角,两个45°角称左角和右角,斜边称基底,两直角边称侧缘。
使用三角巾时由于部位、目的不同,包扎方法也不同。如头部包扎,先将三角巾的基底折叠两层,宽2~4cm,将顶角拉到脑后,再将左角、右角绕到脑后先做一个半结,将顶角塞到结里,将折皱拉平,然后将左右角拉到前额做结(图2-16~图2-20)。
图2-16 头部三角巾包扎法
图2-17 肘部三角巾包扎法
图2-18 手部受伤三角巾悬吊法
图2-19 三角巾压迫颞动脉止血法
图2-20 手部三角包扎法
用于止血及固定敷斜,可将三角巾叠成条带状或小形三角巾,以压迫动脉或保护敷料。
(三)绷带及三角巾使用时注意事项
(1)急救时应选择清洁的新绷带和三角巾,宽窄大小适宜,适用于包扎部位,太宽使用不方便,包扎不平坦;太窄难于固定且不牢固。
(2)包扎时面向伤员,选择靠近创伤,从远端向近心端包扎,包扎伤口从低于伤口部位开始。包扎肢体时,除非需要,应露出指(趾)尖,便于观察肢体的血液循环。包扎时应松紧适宜,过紧容易引起肿胀或淤血,过松易于松脱。给伤员舒适的位置,并注意肢体的功能位置。
(3)包扎时,手持绷带要牢稳,切勿掉在地上。包扎开始,先环形固定两圈为牢固,包至最后应妥为固定,可用胶布粘贴,或将末端撕开系结,亦可用别针固定,结扣及别针勿置于骨隆突处及创面处,包扎时宜平坦无皱褶,每圈覆盖多少应一致,使压力均匀。
三、固定法
固定法用于骨折和骨关节损伤,固定可防止损伤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神经,减轻疼痛,防止休克,便于搬运。
(一)固定方法
固定骨折处时,一般采用木制夹板(图2-21~图2-28),如在现场无此设备,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树枝、木棍或行伤员自体固定法。例如,将受伤的上肢缚在胸廓上,或将受伤下肢固定于健肢(图2-23)。固定时,伤肢与健肢和躯体之间应衬垫棉花或柔软布类,妥善捆绑,使骨折处暂时制动。
图2-21 手臂固定法
图2-22 脊柱固定法
图2-23 下肢固定法
图2-24 胸部固定法
图2-25 肋骨固定法
图2-26 上臂固定法
图2-27 上肢固定法
图2-28 手臂固定法
(二)固定时注意点
(1)复杂骨折或开放性骨折时应急速止血、清洁伤口及周围组织,覆盖无菌敷料,托上夹板,先固定两端。如有休克,应先进行抗休克处理,再行固定。开放性骨折时,不可将刺出的骨折端送回原伤口内,以免造成感染。
(2)固定的夹板或其他物品选择,应注意长短、宽窄要与使用部位相吻合。固定物的长短一定要超过骨折的长度,才能将骨折处上、下两端固定于夹板上,然后妥为绷扎。夹板及其他固定物,必须用棉花或清洁布类垫平裹好,防止时间过长形成压疮。
(3)固定时应注意功能位置,如腿部要直绑,手臂要弯着绑;骨折后就地用两手握住骨折上、下端,顺着肢体的方向,稍稍外拉,避免移位和重叠,然后上夹板固定,再用绷带将骨折的上部缠好。不能直接绑在骨折处,要先绑骨折下端,再绑骨折上端;固定牢稳,松紧适宜,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固定时必须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循环情况,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四、搬运法
(一)基本原则
现场搬运伤员的基本原则是及时、迅速、安全地将伤员搬至安全地带,防止再次受伤。现场搬运为徒手搬运,也可用些专用搬运工具或临时制作的简单搬运工具搬运,但不要因寻找搬运工具而贻误搬运时机。
(二)特殊伤员的搬运方法
1.腹部内脏脱出的伤员
(1)伤员双腿屈曲,腹肌放松,防止内脏继续脱出。
(2)脱出的内脏严禁送回腹腔,防止加重感染。可用大小适当的碗扣住内脏或取伤员的腰带做成略大于脱出内脏的环,围住脱出的脏器,然后用三角巾包扎固定。
(3)包扎后取仰卧位,屈曲下肢,并注意腹部保温,防止肠管过度胀气(图2-29)。
图2-29 腹部内脏脱出伤员的搬运
2.昏迷伤员 使患者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图2-30)。
图2-30 昏迷伤员的搬运
3.骨盆损伤的伤员 骨盆受伤时应将骨盆用三角巾或大块包伤材料做环形包扎。运送时让伤员仰卧于门板或硬质担架上,膝微屈,下部加垫(图2-31)。
图2-31 骨盆损伤伤员的搬运
4.脊柱损伤的伤员 搬运时,应严防颈部和躯干前屈或扭转,应使脊柱保持伸直。颈椎受伤的伤员,应有3~4人一起搬动,1人专管头部的牵引固定,保持头部与躯干部成直线,其余3人蹲在伤员同一侧,2人托躯干,1人托住下肢,一齐起立,将伤员放在硬质担架上(图2-32),然后将伤员的头部两侧用沙袋固定。搬运胸、腰椎受伤伤员时,3人同在伤员右侧,1人托肩部,1人托住腰臀部,1人抱住伤员的两下肢,同时起立将伤员放到硬质担架上。
图2-32 颈椎伤伤员的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