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制盐工业手册

初级均相成核(自发晶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盐工业手册》第302页(3116字)

(一)晶核

与溶液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小晶体。过饱和溶液中任意部分自发形成的晶核,谓之自发晶核。

晶体生成的步骤:

运动单元线体晶胚晶核晶体

运动单元是指快速运动、能形成晶核的溶质粒子——离子、原子或分子。形成氯化钠晶核的运动单元是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线体是指多个运动单元的结合体。晶胚是指线体已增大至某种限度。晶核是根据溶液过饱和度的不同,晶胚长大到能与溶液建立热力学平衡,并开始成为结晶成长的中心,晶核继续长大成为晶体。结晶中心是指一种能继续长大的新相粒子,或是一种能作为生成新相基础的其他固体粒子,其大小不受限制。

(二)晶核的大小

1.临界晶核 晶核的最小粒度。其值为微米级,只有粒子形成或长大,超过临界值,才能在过饱和溶液中不再被溶解,成为稳定的晶核。

2.临界晶核的粒径(Zmin)

(1)Zmin与溶液过饱和度的关系式:

式中 Zmin——临界晶核的粒径(cm)

Vm——摩尔体积(cm3/g)

——加权平均表面能(erg)

γ——每分子的溶质中离子的数目(氯化钠为2,由分子构成的晶体,其值为1)

R——气体常数,8.3194×107erg/(g·mol·K)(1erg=10-7J)

T——绝对温度(K)

S=c/c*为过饱和比

(2)由热力学条件确定:

已确定晶核形状——正立方体或圆球状时:

式中: σ——单位相界表面上,新旧两相间表面张力的大小=两相间的比表面能(erg/cm2)

γR——晶核的临界尺寸(cm)

⊿fv——单位体积中新相和旧相间自由能之差=F-F(erg)

当临界晶核生成时,自由能的增加为最大值,此值恰等于形成临界晶核的整个表面能AK

式中 SK——临界晶核的总表面积(cm2)

3.自发晶核形成的必要条件——能量起伏

由于质点运动的不均衡性,体系内各个不同部分的能量与整个体系的平均值常有偶然的出入——偏高或偏低。这种时而偏高、时而偏低的现象,称为能量起伏,当能量低的质点偶然地较为集中时,会引起系统内的微小体积内温度降低,这时才可能发生临界晶核。因此能量的起伏是晶核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4.晶核形成速率

(1)成核速率 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产生新相的粒子数,其表达式为:

N=KN (2-5-9)

式中 N—成核速率〔数目/(cm3·s)〕

KN——成核速率常数(1022~1030之间)

c——过饱和度

nN——过程阶数,同一物质在任何过饱度下不变

(2)按反应动力学理论得速率计算式:

式中 N——成核速率,数目/(cm3·s)

ES——均相成核的表面能,一般盐类为80~100erg/cm2

exp——指数是指实验的碰撞能量

Vm——晶体的摩尔体积(g/cm3)

Na——阿佛加德罗常数,6.0222×1023分子/mol

R——气体常数,8.3194×107erg/(mol·K)

v——每分子溶质中离子的数目

Zc——频率因子,代表单位时间内粒子碰撞晶体表面的次数,取比值的数量级为1025

(3)核化速率与过饱和度的关系 晶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对核化速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过饱和度、温度、杂质以及其他多种因素,也决定着核化速率,其中过饱和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当过饱和度较小时,核化速率几乎为零;而当过饱和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核化速率会突然升高到一个很大的值(图2-5-11);此时的过饱和度称为临界过饱和度,相当于体系的介稳态遭到破坏。

图2-5-11 核化速率与过饱和度关系示意图

5.制盐工业上应用举例

(1)要控制成核速率,必须将卤水过饱和度控制在临界过饱和度以下,控制晶体生长环境和温度,并对卤水进行处理(沉清或尽可能过滤)。

(2)海盐生产中第一次灌池时,要造成均匀自发成核的条件,便于在卤水过饱和度较低时自发成核,做好盐底,这是生产优级、特级盐的基础。一般应做到:修整设备好,结晶池板达到“硬、洁、平”;结晶卤水好,灌池卤水达到“新、清、饱”;根据气象条件,掌握生产措施好,卤水深度适当,使卤水过饱和度较低,能均匀自发成核。根据蒸发量大小(气温、风力、湿度等),采取相应措施,如表2-5-5所列(北方盐区适用)。

表2-5-5 灌池措施(北方盐区为例)

(3)生产大粒盐时,池底已有盐碴的,要尽可能防止成核的发生,避免片盐、细碎盐出现,以提高盐的产、质量。

(4)在真空制盐中,不应以初级成核作为晶核来源,因其操作对溶液过饱和度的控制精度要求过高,使晶核的生长速率不可能恰好适应结晶过程的要求,从而使结晶器中的晶核量永远在过渡亏损与严重过量之间动荡不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