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水产养殖手册

鲻、梭鱼的生物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水产养殖手册》第585页(1454字)

一、生活习性

鲻类分布十分广泛。鲻广布于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近岸水域。在我国以南方为多,黄渤海也有一定产量。梭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在我国沿海均产,但以北方为多,黄海、渤海沿岸尤为密集。

鲻、梭鱼为广盐性的河口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海水、咸淡水和淡水中均能生活。鲻鱼的适盐范围一般为0—38‰,特殊的如在以色列死海附近盐度高达36—145‰的池塘中鲻鱼也能生长。梭鱼适盐范围一般为0—35‰,最适生长适温为18—28℃。一般鲻鱼较能耐高温,而对低温表现敏感;梭鱼则较为耐低温。它们在适温范围内能适应水温的逐渐变化,水温的骤然变动,会造成不适,甚至死亡。

梭鱼对pH值的适应幅度为7.6—9.3,但最适范围为7.6—8.5。它还能生活在总碱度213.8mg/L的硬水中。

二、摄食习性

鲻、梭鱼属杂食性鱼类,食物链短,对饵料有广泛适应性。在自然水域中,以底生硅藻、有机碎屑为主,兼食浮游动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对米糠、豆饼、麸皮、鱼粉、酒糟等及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都能很好的采食。因此在养殖上具有成本低、易于推广的优点。

鲻、梭鱼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强,有如鸟类所具有的砂囊状的胃,肌肉壁很厚,能磨碎比较坚硬的食物和有机碎屑。梭鱼从仔鱼、幼鱼到成鱼的食性转化与消化器官的发育相一致。在全长14mm以前全为动物食性期,主要摄食桡足类幼体、卵及溞类。全长15—20mm时,随着鳃耙初步形成,开始具有滤食能力,食性转入动、植物的混合阶段。全长20mm以上,消化道也增长,鳃耙增密,且形成过滤网结构,以藻类及有机碎屑为主要食料,最后转换成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三、生殖习性

鲻鱼在海中产卵,产卵场通常都在暖流影响范围内。鱼苗在海中生长到全长20mm以上,就有趋淡水习性,进入河口和河流下游的咸淡水区域。常大群集结在有淡水流出的港汊和闸口附近,此时即形成捕苗汛期。

鲻鱼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3龄,雄鱼比雌鱼早成熟1年。产卵季节为11—1月,产卵水温20℃以上。性腺成熟的雌鱼卵巢成熟系数为18—20%,卵母细胞直径600μm以上;雄鱼成熟系数为11%左右。1968年以色列多尔鱼类养殖研究所用淡水池塘饲养成熟的鲻鱼,经人工诱导产卵成功,这表明淡水中的鲻鱼性腺亦能发育成熟,但不能自然产卵。

鲻鱼的绝对怀卵量从几十万到400万—500万粒。成熟的卵子直径1mm左右,中央有一个直径为0.38mm的淡黄色油球,卵子晶莹透明。受精卵在海水中为浮性,在盐度较低的咸淡水中为半浮性或沉性。

梭鱼性成熟年龄,雄鱼一般2龄以上,大量性成熟为3、4龄。雌鱼3龄以上,4龄大量成熟。生殖期在长江以南,浙江沿海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长江以北沿海一带,从4月下旬延续至6月上旬。产卵多在大潮汛期,卵子为浮性。

(编者:陈惠彬、李文杰 审者:李文杰、陈惠彬、沈宗武)

上一篇:食用鳗运输 下一篇:水产养殖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