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门阀制度和阶级关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312页(2147字)
对门阀制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熊德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一文中指出,所谓门阀只是由汉末士族舆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传统观念或社会习俗,既非制度,亦非阶级成分。大多数论者则认为门阀是当时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门阀制度是一种有具体的政治经济内容的社会制度(《河南师大等十院校在四川省南充市讨论门阀士族问题》,《中国历史学年鉴》1983年)。唐长孺认为,士庶之别既是阶级的区分,也是地主阶级不同阶层的等级区分(《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对士族门阀地主形成的时间和经济基础,它的特征、历史地位以及衰亡原因,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关于形成时间,就有东汉说与魏晋说的分歧。对士族门阀地主产生的经济基础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豪族大土地所有制是产生士族门阀的最好土壤(傅玫:《豪族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与特征》,《南开史学》1981年第2期),有的认为地主成为门阀的经济基础在于人身依附关系(魏俊超、杜绍顺:《试论门阀士族制度的基础》,《华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2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门阀士族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与奴隶制残余的有机结合(汪征鲁、郑达圻:《论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形成》,《福建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关于士族门阀地主的历史地位,长期流行的看法是把它看作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最腐朽没落、荒淫无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但近年来不少论者对这种看法表示异议,认为士族门阀地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几百年,也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在它的前期是进步的,后期才转向反动。如士族门阀地主在南方建立田庄,在北方组织坞壁,对开发南方和在北方抵抗掠夺战争的破坏,促进民族融合,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不能全盘否定。对于寒族地主,有的学者探讨了它的兴起和发展,对史学界至今流行的“庶族地主”这一提法提出了商榷,主张应当确切地命名为“寒门或寒族”。
关于这一时期被统治阶级的状况,尤其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学者们进行多方面的探讨。田余庆论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由合法到不合法的发展历程以及政权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干预(《秦汉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发展的历程》,《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3期)。对封建依附农民的身份地位的变化,学者们的认识很不一致,陈连庆、黄佩瑾认为主要趋向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黄佩瑾:《魏晋南北朝的农奴制人身依附关系》,《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简修炜则认为主要是租佃制的发展,佃客是一种非农奴性的封建依附农民(《汉唐间封建生产关系的变革》,《华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部曲与佃客的异同问题,意见分歧也不小。有的认为二者只是名称不同;有的认为这一时期的部曲仍然是部队的通称,泛指官军与私兵,与农奴化的或近似农奴的佃客不同;有的则认为部曲与佃客之间有一个相互转向的过程。这一时期封建依附关系的类别繁多,佃客、部曲之外,还有“吏”户、杂户、平齐户、寺观户、僧祗户、百工户等,史学界均分别进行了研究。对南北朝时期引人注目的奴隶问题也有专文探索。
【参考文献】: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978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中华书局,1963年、《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
缪钺:《读史存稿》,中华书局,1963年。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南朝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稿》,三联书店,1959年。
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乌。桓与鲜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姚薇元:《北朝如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
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