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21页(1939字)

蒙古族语言学 主要成果有4种蒙古语言学专着,即清格尔泰的《蒙文文法》(内蒙古日报社.1949年)、内蒙古大学蒙语系编着的《现代蒙古语》(1964年)和陈乃雄的《蒙古初程》(1965年)、哈斯额尔敦的《汉蒙语法比较》1975年,书稿成于1966年以前);4部蒙古语工具书,即内蒙古语文历史研究所编的《汉蒙词典》(1964年),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室编的《蒙汉词典》(1976年,书稿成于文化大革命以前)、(内蒙古蒙古语文研究会编的《汉蒙简略词典》(1955年)以及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编写的《蒙古语文研究资料》(1959年)。这些成果的突出贡献是:改进了蒙古书面语某些旧的附加成分的形态和读法,使书面语接近于口语。同时又改进了文字教学方法,采用正音正字相结合,以音素教学为主,音节教学为辅的方法,大大方便了蒙古语文的学习与使用。确定了国内蒙古语统一规范的标准音。确定了蒙古语中新词术语的创制原则,即以蒙古语的构词方法为主、借词为辅的原则。社会效果很好。

历史学 对内蒙古自治区内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作了调查,搜集整理了百万字以上的资料。编写出蒙古族简史和简志初稿各一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简史、简志合编初稿3本。出版了陶克涛着《内蒙古发展概述》(上)(1957年)、秋浦等着《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华书局,1962年)、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中国科学院内蒙古分院历史研究所编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史料(清实录)摘抄》(1961年内部印行)、阿刺黑、苏勒德本《蒙古源流》(1962年,墨尔根巴特尔写绪言)等数种专着和史料。对近代蒙古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研究及对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蒙古民族解放斗争史的研究,也有了进展。

蒙古族文学 这一阶段的前10年,重点在于搜集、抢救、整理书面文字和民间口头创作的各种资料。其后便进入专题研究,并着手编写古近现代的各族文学史和当代地区文学史。有关蒙古族文学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探讨,在这一阶段取得了积极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编写了一些教材和讲义。关于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的争论,一派意见认为小说主人公处理民族关系的言行有时失之偏激,作品对两性关系的描写表现出某种自然主义倾向;另一种意见则充分肯定作品的思想价值,认为作者对待民族问题和两性关系的态度是正确的、严肃的。关于继承民族传统和借鉴外来经验的讨论,以及对民间文学的分类、蒙文格律和自由诗评价的不同见解的争鸣,在此期间均比较活跃。其中关于文艺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讨论时间最长,也最引人注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文艺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上。通过讨论,大家对发扬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重要意义取得了大体一致的认识。但由于这些理论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分歧意见仍然存在。内蒙古大学中文系编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史》(1960年)是本阶段研究民族新文学有代表性的着作,标志着当时达到的研究水平。

考古学 这一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有:1954年对赤峰红山的发掘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命名为“红山文化”。1959年夏在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东北水磨沟口出土拜占庭金币一枚和头冠金饰片、高座银杯等物,是研究东西交通史的重要物证。1959年7月,大规模发掘呼和浩特市郊区美岱古城,出土文物甚多。证明此城建于西汉,至唐、辽、金仍被沿用。1959-1960年组成辽中京发掘委员会,全面勘察和重点发掘了辽代中京城址(即今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1960年发掘了赤峰夏家店遗址,揭露出两个各具特征的器物群的地层情况以及它们的相对年代,并分别命名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1962年5月,发掘巴林左旗浩尔吐乡富河沟门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石器和骨器,确定是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命名为“富河文化”。

对以上成果,《考古》、《文物》杂志上均有论文作了论述。在《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亦曾述及。《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内蒙古出土文物选集》则有专文和图片作了介绍。

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民族学等学科 这一阶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经济研究方面在1959年编写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概论》(初稿)(1979年正式出版)、财政、金融方面若干种建国以来发展史的着述等。另有一些译作,介绍了国外社会科学着作,对交流学术信息,扩大研究者眼界,亦有所贡献。

上一篇:概况 下一篇:研究机构和队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