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和队伍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571页(1288字)

上海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早在1895年,康有为就在上海建立了“强学会”,其宗旨是“鉴万国强盛弱亡之故,以承中国自强之学”。这是上海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团体。尔后,1895-1897年,先后建立了近10个学会,其中多以政治和社会问题研究为主旨。到1899年,英美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上海文学会(后改为广学会)的报纸《万国公报》发表了英国器德着、李提摩太译的《大同学》,共中提到了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介绍了他们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1900年,上海广智书店出版了日本福井准造着、赵必振译的《近世社会主义》一书,书中多处提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名着《共产党宣言》。1903年,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传入中国,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逐步为中国人民所了解。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教育会”,这个学会在后来的辛亥革命中有很大影响。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有益的工作。同年,陈望道根据日文版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第二年,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大学,开设了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和基本原理等。1929年,李达在上海出版了《社会之基础知识》,书中介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年,李浩吾运用马克思学说编写的《新教育大纲》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1930年,“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并由它发起组织“中国社会史大论战”,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随后,又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团结大批进步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与封建买办势力进行了长期斗争。1934年,上海现代书局出版黄宪章的《经济学概论》。1935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也在上海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放以后,上海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广阔的天地。1956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成立,这是在上海的第一个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围绕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颢,开展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对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195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下设哲学、经济和政治法律三个研究所。但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就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抬头,政治运动多于研究活动,研究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全市没有一个整体的研究规划和设想,更没有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在高等学校和党校,50年代初建立了马克主义基本理论的教研室(组),其任务主要是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在学生和干部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宣传积普及教育,还没有直接承担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十年动乱时期,上海刚建立起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被撤销,研究队伍被解散,整个科研活动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起了根本变化,研究事业和科研队伍有了巨大发展。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