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16页(972字)

建国以前,福建省虽在厦门大学等高等学校和当时的福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有一批学者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却备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压制和迫害,研究事业得不到发展。建国后,社会科学事业获得了新生,并在曲折中前进。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建国后的前17年(1949-1966年),是奠基阶段。在这个时期,虽然“左”的影响曾有过干扰,但社会科学研究还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并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初步基础。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探讨。中国科学院福建分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厦门大学的经济、南洋等研究所,以及福建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及其所属6个学会,也在60年代初先后建立;高等学校中社会科学专业得到扩充或增设;一些主要基础理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如政治经济学、史学、哲学以及东南亚、华侨问题的研究,都出了一些重要成果。

“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1976年),是曲折、停滞阶段。10年浩劫,使前17年打下的初步基础遭受极大破坏,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和学会都被迫解散或中断工作,大量文献资料散失,科研工作瘫痪。但即使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有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克服各种障碍,潜心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在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成果尤为显着。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至今),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省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恢复和重建了在“文革”中撤销的研究机构和学会,并新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各种学会。198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制订、实施与联合攻关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各种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其中有的已取得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也在迅速崛起,全省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学术活动空前活跃,与国外学术交流日益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由封闭走向开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