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00页(2244字)

【释义】: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idiopathic ulcerative colitis),又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症性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以溃疡性病变为主。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呈慢性反复发作,迁延多年,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1)慢性腹泻 继发于黏膜损害,伴黏液脓血便。重症患者甚至可因频繁的腹泻而出现失水和电解质紊乱。

2)腹痛 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部,直肠的病变可致里急后重。

3)全身症状 急性发作期可有发热、乏力、厌食和体重下降等。

4)肠道外表现 关节痛、虹膜炎、阿弗它口炎、皮下结节或结节性红斑。

(2)并发症

1)肠狭窄 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或严重时可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

2)中毒性肠扩张 多发生于全结肠累及者,体温上升,贫血,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中毒症状。

3)肠穿孔 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于重症病例。

4)结肠癌 癌变趋势和病程长短有关,对于病程10年以上者需注意癌变的可能。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征象有:多发性浅溃疡,表现为管壁边缘毛糙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腔内有小龛影或条状存钡区;黏膜粗乱,肠腔内可见颗粒状充盈缺损;肠管缩短、变细,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2)内镜检查 病变连续,从远端向近端发展,其特征为:肠黏膜有多发性浅溃疡,附有脓血性分泌物,重症患者溃疡较大,呈多发性散在分布,可大片融合;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质地脆,易出血;可见炎性息肉,形状多样。黏膜组织学检查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上皮增生和杯状细胞减少等。

(3)粪便检查 有脓血和黏液,镜下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病原学检查阴性。

(4)其他 患者可因长期慢性出血而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可增高。活动期时血沉增快,呈高凝血状态。

3.鉴别诊断 首先应和结肠的感染性疾病相区别,还应排除肠易激综合征、缺血性肠炎、结肠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和结肠增殖性病变等。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疗法 主要终止急性发作,预防复发和纠正营养,水、电解质失衡。

1)休息 活动期或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2)饮食及营养 应保证足够热量、易消化、高蛋白饮食,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必要时可进行肠道外营养治疗。

3)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4)对症治疗 可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营养,又可减轻症状。主要应用的有抗腹泻制剂,如苯乙哌啶和洛哌丁胺(易蒙停)、抗胆碱能药物和镇痛类药物等。过度或过久使用会抑制肠道运动而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在重症患者更应慎用。

(2)药物治疗

1)皮质激素 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选用地塞米松,每日10mg,静脉滴注,或泼尼松口服,每日40~60mg。亦可用氢化可的松,50~100mg保留灌肠,局部治疗,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改用口服泼尼松,减量至每日20~30mg,维持治疗,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用。

2)抗炎治疗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发作期每日4~6g,分4次口服。病情好转后减至每日2g,治疗1~2年。或选用5-氨基水杨酸制剂颇得斯安(pentasa)1g,每日4次,口服,单纯直肠受累者可使用颇得斯安肛栓,每日1~2次,每次1粒纳肛。

3)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每日50~75mg,疗程3个月。

4)抗菌药物 存在或疑及有肠腔内感染或腹膜炎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厌氧菌药物。

2.手术治疗 适用于肠穿孔、大量或反复严重出血、急性结肠扩张、肠腔狭窄并发肠梗阻、多发性息肉形成或有恶变、结肠周围脓肿或瘘管形成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