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8页(3284字)

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之炎症称为盆腔炎。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盆腔炎两类。

一、急性盆腔炎

病原体主要是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道内厌氧菌。

【诊断】

1.临床表现 可因炎症的轻重、范围而不同。而往往有分娩、流产、性生活紊乱、手术操作等病史。

(1)症状

1)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2)腹痛 与炎症的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关。有不洁性生活史者应考虑性病可能。

3)局部压迫刺激症状 盆腔脓肿形成时,可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脓肿位于前方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脓肿位于后方可有直肠刺激症状,如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

(2)体征

1)全身检查 体温升高,心率加快。

2)腹部检查 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严重病例可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盆腔检查 阴道内可有多量脓性分泌物,穹隆有触痛;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体略大,有压痛,活动受限;子宫两侧压痛明显,有时有片状增厚感。脓肿形成时可扪及张力较高而固定之肿块,可有波动感,若脓肿向直肠或膀胱溃破,则脓液可随大小便排出。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左移。

(2)尿常规检查。

(3)血和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4)后穹隆穿刺 抽出脓液多可以确诊。抽出脓液可作涂片、培养及药敏试验。

3.鉴别诊断 须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黄体囊肿破裂出血、卵巢囊肿蒂扭转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鉴别。

【治疗】

1.一般处理

(1)卧床休息 取半卧位以利于渗出液、脓液局限于子宫直肠陷凹。

(2)充分补充水分和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

(3)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

(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以免感染扩散。

2.抗生素治疗 宜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以广谱抗生素为宜。如青霉素每日800万~1200万u,加庆大霉素每日24万u或丁胺卡那霉素每日600mg静脉滴注,加用甲硝唑液每日1~1.5g静脉滴注(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目前亦可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与抗厌氧菌药物两者或三者联合应用。

3.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有手术指征。

(1)宫腔积脓可行宫颈扩张术以利引流。

(2)盆腔积脓,经药物治疗24~48h,体温持续不降,患者中毒症状加重或脓肿增大者。

(3)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积极药物治疗仍不消退或继续增大者。

(4)脓肿破裂者 应在纠正全身情况的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根据脓肿的位置经阴道或腹部切开引流排脓。原则上应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一般状况决定手术范围。一般以切除病灶为主。年轻者应保留卵巢;年龄大,双附件累及者,应作全子宫几双侧附件切除。

4.预防

(1)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

(2)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二、慢性盆腔炎

常为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来。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全身症状 可有低热,易疲乏,病程长,部分患者可有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2)下腹痛,多为双侧下腹坠胀感,隐痛、腰骶部酸痛,于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3)月经不规则。

4)继发不育。

5)急性发作时,症状同急性盆腔炎。

(2)体征 宫体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有时与邻近器官粘连而使子宫固定;附件及子宫旁组织明显粘连增厚,有触痛。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尚有子宫骶骨韧带增粗变厚,宫旁组织增厚变硬甚至呈片状或扇形增厚直达盆壁。

2.辅助检查 B超有时可协助诊断,若怀疑输卵管闭塞时可作输卵管通畅试验,炎性静止期可作输卵管通液术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以协助诊断。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宫外孕、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静脉曲张相鉴别。

【治疗】

1.一般处理 增加营养,锻炼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2.中药治疗 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

3.理疗 常用短波、超短波、离子透入、蜡疗等。

4.药物治疗 在抗炎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同时采用α-糜蛋白酶5mg或透明质酸酶15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有利于改善粘连。个别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时应停止使用。0.25%或0.5%普鲁卡因于子宫旁或骶前注射,每侧10ml,每周2~3次,10次为一疗程。

5.手术治疗 下列情况有手术指征。

(1)肿块>6~8cm直径者。

(2)症状显着或反复发作。

(3)因盆腔粘连而发生肠梗阻。

(4)盆腔肿块不能排除肿瘤者。

6.预防 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彻底治疗急性盆腔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