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妇产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67页(3427字)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凡妊娠期红细胞计数<3.5×1012/L,或者血红蛋白<100g/L,血细胞比容<0.30者,即为妊娠期贫血。国内统计妊娠合并贫血的发生率为10%~20%。以缺铁性贫血为主,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较少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更少见。
一、缺铁性贫血
妊娠4个月以后,铁的需要量逐渐增加,尤其是妊娠后半期,孕妇因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异常发生本病。
【诊断】
1.病史
(1)注意孕期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因素。
(2)肠胃疾患及慢性肝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失血性疾病可影响红细胞的贮备量,如月经过多、寄生虫病、消化道、呼吸道慢性失血。
2.临床表现 主诉有皮肤黏膜苍白、头晕、眼花、乏力、耳鸣、口腔炎、水肿、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肤及毛发干燥、脱发等。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符合以上标准者。
(2)典型血象 为小红细胞、低血红蛋白贫血。血清铁含量降低<7μmol/L(40μg%)。
(3)骨髓象 显示红细胞系统增生,中幼红增多,晚幼红降低及铁颗粒减少。
【治疗】
1.孕期治疗
(1)口服铁剂
1)硫酸亚铁0.3g,每日3次,饭后口服。同时加服维生素C以利于铁的吸收。
2)富血铁0.2~0.4g,口服,每日3次,此药对胃肠道反应较少。
(2)右旋糖酐铁剂 用于不能口服铁剂者,50~100mg,每日或隔日肌注。
(3)严重贫血者(血红蛋白<6g/100ml),可少量多次缓慢输血,每次以<200ml为宜,以输红细胞成分为宜。
(4)速立菲0.1g,口服,每日2次,一周后改0.1g,每日1次。
(5)福乃德1片,口服,每日1次。
2.产时处理
(1)酌情给予维生素K1和维生素C。
(2)防止产妇疲劳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缩短第二产程。
(3)预防产后出血—应用宫缩剂,产后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
(1)孕前如有贫血,应查出原因加以纠正。
(2)孕期,特别在孕后期,进行营养指导,多吃黑木耳、海藻类(如海带、紫菜等)。家禽肝、血、蛋、豆制品等含铁丰富食物,并常规服用硫酸亚铁0.3g,每日1次。
(3)分娩时尽量注意减少失血、控制产程、减少产时损伤,产后及时用宫缩剂。
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主要是缺乏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导致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致细胞核成熟延缓、核分裂受阻而致。
【诊断】
1.临床表现
(1)严重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多发生于妊娠后半期,感乏力、头晕、心悸、气短和皮肤、黏膜苍白。
(2)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低热、水肿、脾肿大、表情淡漠等。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外周血象为大红细胞、高血红蛋白性。网织红细胞正常。
(2)骨髓涂片 见到典型巨幼红细胞、红细胞系统增生、幼红细胞核成熟不佳。
【治疗】
(1)孕期注意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妊娠后半期给予叶酸5~10mg,每日3次,口服,或叶酸10~30mg,每日1次肌注,直到症状消失,贫血纠正。
(3)维生素B12100~200μg,每日1次,肌注,共2周;以后改为每周2次,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4)同时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要表现。
【诊断】
(1)了解有无化学药物(氯霉素、保泰松、磺胺药、抗肿瘤药物、他巴唑、有机磷)放射线及严重的感染史(病毒性肝炎)。
(2)有严重贫血伴有出血倾向,出血灶多局限于皮肤及黏膜。
(3)血液检查 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网织红细胞减少。
(4)骨髓涂片 造血功能明显减退,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均减少,甚至消失;有时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网状细胞。
【治疗】
并非所有再障贫血患者必须终止妊娠,然而再障贫血对妊娠可造成种种不利影响,且妊娠时孕妇危险明显增加。故再障贫血病情未缓解者不宜妊娠。
(1)早期妊娠孕3个月内,应输血后给予人工流产。
(2)允许妊娠者,中、晚期妊娠应在严密观察下积极治疗:
1)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血浆及血小板。
2)高蛋白饮食及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叶酸及维生素B12等。
3)有明显出血者,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10mg,每日3次口服)。
4)中药补肾法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5)临产前及产后,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感染。
(3)分娩方式
1)阴道分娩为宜,及时采用防止产后出血的措施。最好在临产期,使血红蛋白或Hb维持在80g/L以上,血小板在30~50×109/L水平。
2)如有产科指征需作剖宫产时,必须备足量的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以预防产后出血。不论是否手术,临产前后均给予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