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糖不耐受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364页(1004字)
【释义】:
果糖不耐受症是一种果糖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疾病。果糖是一种从食物进入人体的单糖,果糖在近端小肠通过特定运送机制迅速吸收,并能通过门静脉被提取,因此不会在尿液中出现。已知果糖代谢缺陷有三种类型:①原发性果糖尿;②遗传性果糖不耐受;③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
【诊断】:
1.临床表现
(1)原发性果糖尿 由果糖激酶活性缺乏所致,可在摄取果糖后出现无症状的果糖尿。
(2)遗传性果糖不耐受 2-果糖-1-磷酸醛缩酶缺乏,发病率约1/20000。婴幼儿主要临床表现是进食果糖后20~30min内出现严重低血糖症状,如呕吐、抽搐、意识丧失等。如继续进食果糖可引起黄疸、厌食、生长迟缓及肝脾肿大,可发展至肾小管紊乱、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儿童病例则在进食果糖后不久,出现严重腹痛、恶心及呕吐,多无低血糖,日久都自动拒绝甜食。
(3)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 较少见。通常起病于6个月龄前,表现为进食果糖后低血糖和肝肿大,空腹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2.实验室检查
(1)尿生化 葡萄糖氧化酶试纸发现有还原糖,尿糖试验纸片呈阳性,尿液纸层析可确定为果糖。
(2)活检 肝或小肠活检标本中果糖代谢酶活性测定可确诊。
(3)果糖耐量试验 限制果糖饮食数周后给果糖(儿童3g/m2),HFI和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儿显示血葡萄糖及血磷急速下降,同时果糖、脂肪酸及乳酸等上升,但本试验易引起低血糖发作。
(4)血糖 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儿空腹12~16h后血糖降低,给予胰高血糖素不能恢复,并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治疗】:
必须终身不再摄入蔗糖及果糖。限制果糖饮食,一般在3~5周可完全恢复低血糖和肝损害症状。由于本症有遗传因素存在,对发病家庭中的新生儿要严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