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102页(1375字)

【定义】高血压指动脉血压过高。收缩压超过18.5kPa(140mmHg),舒张压超过12kPa(90mmHg)称为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症状性高血压)两大类。前者较为常见,早期常无自觉症状,而且24小时内仅在早上6~8点或下午5~8点时血压上升,其他时间内血压不一定升高,故易漏诊以致病情发展。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耳鸣、心悸、手麻、失眠等,继而影响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的后果。老年人高血压特点为收缩压升高为主(因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减退),且血压易产生波动(体位性),同时并发症亦多,故应加以注意。

【取穴】主穴:耳背沟、神门、角窝上(降压点)、心。配穴:肾上腺、额、枕、肾、皮质下。耳尖放血。

【方法】用磁珠或王不留行籽贴敷,耳尖放血。

【疗效】40例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均服用各类降压药,每日2~3次,血压能控制在19~20/12~13kPa(140~150/90~95mmHg)。用耳穴方法治疗2周左右,20例药物减至1次/日,血压17/11kPa(130/85mmHg)左右;12例血压维持在19/12kPa(140/90mmHg)左右;5例须服2次药才能维持在19/12kPa(140/90mmHg),3例血压还不稳定(无效)。

【典型病例】男,64岁,高血压病一年余,血压20/13kPa(150/96mmHg)左右,用珍菊降压片及开富特各1片,一天2~3次,血压能降至19/12.5kPa(140/94mmHg)左右。用耳穴治疗2周后,每日仅服上药各1次,血压能维持在17~18/11kPa(130~135/85mmHg)左右,治疗至今已巩固半年。

【按语】上海市耳穴分会黄明智报道:“耳穴电疗法对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章,介绍1968年研制成功G68型治疗仪(原称高血压降压器),4年中共治疗高血压病例3300例,方法为一极夹在耳背沟,另一极夹在同或对侧的耳垂部,通电治疗30分钟,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0~20次为一疗程,休息3~7天,再继续治疗。初步结论为:

(1)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及服降压药后引起的副作用有一定的效果。

(2)降压效果较好,特别是即时效果明显,血压下降2.7/1.3kPa(20/10mmHg)以上者占20%,下降1.3/0.5kPa(10/4mmHg)以上者占37%,1.3/0.5kPa(10/4mmHg)以下者占25%,上升者占1.1%,仅降收缩压占8.1%,仅降舒张压者占3.2%,收缩压、舒张压各有下降者占5.8%,血压不变者占0.3%。

(3)本法对脑震荡后遗症伴高血压(19例),有较显着的降压和改善症状的疗效。

(4)3300人次治疗中无不良反应。

上一篇:心肌炎 下一篇:胃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