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科学技术论手册

科学发现的计算机模拟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论手册》第220页(538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这样的主张,计算机可以复制科学发现[标准的参考书目参见兰利、西蒙、布拉德肖和日特科维,1987]。对于许多科学知识社会学家而言,发现程序似乎是一种肤浅的科学活动,他们对此不感兴趣。然而,斯莱扎克[1989]于1989年指出,由于发现程序在不具备社会要素的情况下获得了科学发现,科学知识社会学因此而被证伪了。奇怪的是,它并非是假设,“如果存在一种独立的程序可以进行科学发现,那么它将证伪SSK”,而是声称存在着一种既有的程序,“它已经证伪了SSK”。

接踵而至的争论表明,发现程序的创建者自身对这种程序的看法,要比斯莱扎克的话显得更谦逊一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蒙[1991]。他是本领域的一位先驱,在他看来,发现程序与个体科学家一样受情境的制约。(2)情境在发现程序中的明显缺失,表露出了潜藏于实验概念中的“数据化”倾向;认为实验提供了与理论相一致的确凿无疑的数据。当然,对这一模型的反驳正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天职;长期以来,对实验的解释表明它是一种集体活动[科林斯,1989]。在人们编写计算机程序来模拟更多的科学过程时,这个论题必定会再度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