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经验借鉴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商业出版社《新世纪工会办公室实务操作大全下卷》第960页(3334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来促进就业。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西方社会一度出现就业的黄金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失业率不断上升,失业问题趋于严重,以往的就业政策受到新的挑战。对此,西方各国不得不对以前的就业政策实行大幅度的调整。根据对失业原因的基本分析,西方国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降低失业、促进就业的措施:

1.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的根本条件和关键所在是较快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促进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方面,西方各国强调以提高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带动经济增长。同时,西方各国还大多实行了旨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政策,如打破保护行业的垄断,减低企业所得税,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支出,降低企业成本等等。

2.优化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发展。为此,它们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近二十年来,西方各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在不同程度上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也在逐年下降,而能够吸纳较多劳动力的第三产业比重则日益增加。同时,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进步与新经济的发展。随着世界性的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事实证明,那些最早采用科技先进成果的国家,就业的增长最快。科技的进步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行业,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因此,西方各国纷纷改造和重组煤炭、纺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通讯、环保、能源、医药、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如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的强劲增长和高水平就业,正是以其所支配的电子计算机、软件生产、生物工程和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为基础的。

3.支持、发展中小企业。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着。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和小批量生产的制造业,其劳动密集程度比大企业高。而且,科技与网络的发展已经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够聚集并发挥强大的力量。近三年来,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中小企业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例几乎都在95%以上。美国、日本、香港的这一比例则达99%以上。雇员少于250人的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欧盟全部企业数量的99.8%,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52%。小企业的另一长处是,当大企业由于经济低迷而裁员时,中小企业的裁员比率比大企业低,甚至能保持一定的就业增长速度,从而缓和大企业裁员的压力。例如在美国,近年来就业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失业人员走向小企业或自办小企业。

为此,西方各国对于中小企业采取了适当的支持政策,旨在消除市场竞争中不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完全竞争”,以鼓励其健康发展。例如,美国政府在各州都设有中小企业开发中心,并从政策、法律、投资、科研、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方面对开创中小企业,特别是风险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还制定了《中小企业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等法律法规以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并由小企业管理局负责对小企业实行信贷扶持。欧盟国家则侧重于通过信贷、信息与咨询、培训、税收和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和进行技术创新等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如德国政府采取了对小企业免征企业税、简化建立中小企业的审批程序、开办建立中小企业的培训班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日本则通过财政信贷、补偿损失和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来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4.加强职业培训,改善就业服务。随着世界经济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的汹涌潮流所席卷,以及技术扩散进程的加快和新型工作组织方式的采用,各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越来越取决于对新技术和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获得和运用。事实证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技能水平高的工人的雇佣需求一直在增加。因此,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西方各国在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整体来看,西方各国的职业培训体系正在朝着社会伙伴合作办学的方向发展,并纷纷实施“终身学习”计划,培训的手段和方式也日益向现代化、网络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职业培训的优先目标和重点对象方面,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把针对青年学生、失业人员和妇女劳动力的培训作为重点。

例如,德国的就业前培训是以“双轨制”为特点的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德国在原来的职业教育体制基础上,加强了三大社会力量(即工商界的行业协会、手工业协会和雇主组织,劳动者方面的工会组织,政府方面主管职业培训工作的有关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这三方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使得三方可以严格依法行事,协商与合作机制运行顺利。又如,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采取了有利于青年的新培训政策和计划。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一项政策是为接受青年培训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美国则由联邦政府劳工部负责实行了“工作集团”全国性计划,旨在解决特困青年的失业问题,为全国6.5万青年提供了两年期的寄宿制培训,其内容主要是基础教育、专业课程和就业指导。丹麦雇主培训协会制定了欧洲最具革新色彩的培训方案,即工作轮换计划。该计划鼓励雇主将部分职工派出接受培训,其工作岗位由经过准备性培训的失业者暂时接替。这样,离岗职工学习了新的工作技能,接替职工也获得了工作经历。后者中的四分之三人员日后找到了全日制就业机会。

此外,西方各国加强职业培训方面的直接措施还包括加强职业培训机构与职业介绍机构、职业鉴定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加强职业培训机构与被培训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加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方面的法律建设,拓宽培训经费筹措方式,以及严格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等等。除职业培训外,西方国家还普遍改革了失业津贴制度并改善了就业服务体系,更加扩大了就业服务的范围,健全了机构,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手段,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

5.改革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化。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推动下,以保证公平与政治稳定为特征的社会福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法规越来越被视为劳动力市场有效组织和运作的障碍。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对其以前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并采取了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的措施。例如,英国议会在1999年2月通过了《福利改革与养老金法案》,对以前的福利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该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通过从事工作来摆脱贫困和对福利的依赖,并推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名为“从福利到工作”的计划。总的改革方向是政府承诺承担起为公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责任,同时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个人也要相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将失去失业津贴。美国也在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条件、数量及期限上作了更苛刻的规定,目的是促使人们更积极地去寻找工作。

在劳动力市场运作方面,西方各国纷纷对劳动力市场实施结构改革。一方面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组织的现代化,使之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实行减少工时、弹性工作制等灵活化政策。另一方面则推行协议工资、弹性工资制等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些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措施的确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使西方国家的失业问题有所缓解。但是其本身的社会公正性乃至经济上的平等和安全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