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眼耳鼻喉口腔科药物手册》第1页(1121字)

【制剂规格】:

钠盐。片剂:50 mg,100 mg。

【药理作用】:

本品为电压依赖性钠钙通道调节剂,影响神经细胞膜的阳离子通透性,减少钠离子被动内流速率及钾离子外流,抑制钙离子转运系统,减少钙离子内流,导致细胞膜稳定,神经元兴奋阈值提高,从而阻止病灶发放的冲动向外发放及传播。同时还增加脑中抑制性递质,降低兴奋性递质含量,加强了γ-氨基丁酸介导的突触前、突触后抑制,起抗癫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适应症】:

作为镇痛剂治疗三叉神经痛,约2/3患者有效,服药后1~2 d疼痛减轻,但长期服用仅20%患者有效,其疗效不如卡西平、布洛芬。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次100~200 mg,2~3次/日,初始从300 mg/d开始,每2~4周增加50~100 mg/d剂量,维持量300~400 mg/d。成人可将全日量在睡前一次服或分两次服。

【药物作用】:

(1)同时服用维生素B6、维生B12、叶酸可能减少并发症。

(2)下列药物合用易致本品中毒:磺胺类、异烟肼、双香豆素、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氯丙嗪。

(3)下列药物可降低本品血药浓度:卡马西平、抗生素、奎尼丁等。

【不良反应】:

长期服用者至少15%发生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40%~80%可能发生牙龈增生,为纤维细胞增生所致,如在用药前6个月注意口腔卫生,血药浓度适当,可控制牙龈增生发生率在10%以下。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困倦、幻觉、嗜睡及眩晕。急性中毒时可出现前庭性眼症(眼球震颤、眩晕及复视)及体位障碍,重者惊厥、昏迷。眼球震颤是轻度中毒最早、最可靠的客观体征,增加药量时应注意观察。长期应用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巨幼细胞贫血、过敏性药疹、剥脱性皮炎、假性淋巴瘤,偶见恶性淋巴瘤和肝、肾功能损害。慢性中毒可致小脑萎缩。

【注意事项】:

婴幼儿及妊娠初期、哺乳期妇女慎用。用药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因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甚至重叠,需监测血药浓度,使剂量个体化。人群中9%个体有遗传性羟基化过程缺陷,对本品不能耐受,应予注意。用药过程中定期作常规及肝功能检查,静脉注射时应做心电图、血压监测。二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禁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