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周边景点漫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山东行》第34页(2214字)

从济南西行30公里,有长清县,群峰环抱的灵岩山古迹如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

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浓荫覆盖面积达一万一千多亩,仅柏树即有二百万株,山中清泉有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甘露泉、印泉,百米以外就能听到汩汩的淌水声。

灵岩山古称方山,《水经注》称玉符山(古代将军印叫玉符)。这山的主峰顶部四面如削,方方正正,很象古代将军印的样子,因而得名。

东晋升平元年(357)苻秦名僧竺僧朗卓锡于此建精舍数十区,并往来说法,使“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今灵岩寺有朗公石,立如人形,据说就是竺僧朗的化身。

自东晋起,灵岩山成为佛教圣地,历代创寺活动绵延不绝。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兴建文石室、灵泉殿、思远佛寺。孝明帝正光初,法定禅师建灵岩、神宝二寺,被誉为灵岩寺开山第一祖。唐贞观年间(627-649),高僧慧崇等扩建。宋景到嘉年间(1034-1063),琼环长老重建五花殿、千佛殿,寺宇更为宏伟壮观。熙宁年间(1068-1077),灵岩寺移建于今址。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亭阁18。唐人李吉甫(758-814)在《十道图》中将灵岩寺同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域中四绝”。进山后,苍柏蔽日,过对松桥、跨黄茅岗,有一碑名“大灵岩寺”,有唐至清历代碑刻林立。入寺后,东钟西鼓,鼓已不存,仅留明钟一口,重500斤。正面为宋建献殿,又名大雄宝殿,殿西鲁班洞内有唐碑三通、宋碑二通,金元明清碑刻四百余通。尤以唐代李邕《灵岩寺颂碑》、宋代《苏轼碑》最为珍贵。殿北五花殿遗迹尚存。殿西北有千年古柏,系汉柏,名摩顶松。摩顶松北,即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殿基高2米,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覆黑瓦及绿琉璃瓦,彩绘斗拱,疏朗宏大,殿前为多棱石柱,覆莲柱础,雕琢极为精美,当为宋,金遗存。

千佛殿内长方形须弥座上有三座佛像,中间一尊头戴金冠,身披袈裟,颜面慈善端庄,系宋僧用藤胎髹漆塑造,梵名“毗卢遮那”。东侧为药师佛,铸于明代成化二三年(1477)用铜五千斤铸造。西侧为阿弥陀佛,铸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也重达两吨以上。

殿内四壁台座上置40尊泥塑彩色罗汉。塑像以现实人物为基础,摆脱了一般佛殿造像的固定程式,技法精湛质感明晰,身体比例和谐,动态变化各有特点。罗汉大部分为宋代所塑,是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珍品。梁启超所书“海内第一塑”,今刻石立于殿前。

灵岩寺内一塔高耸,名辟支塔。据说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宋淳化五年(994)重修。它是辟支迦佛驼塔的略称。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材结构,基座八角石筑,上有阴曹地府酷刑浮雕,顶端为塔刹,塔通高54米,底周长48米。第一层至第三层为重檐,余皆单檐。塔檐由华拱两挑组成,朵数逐层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至第四层内有登塔阶梯。塔刹为铁制,由覆钵、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组成。

由塔尖至九层塔上所置八尊金刚以铁链拽引,使塔刹更牢固。塔的砖筑精细,底层的磨砖以对缝筑法,工艺雅致。

御书阁是寺中现存最早建筑物。唐代贞观中慧崇和尚始创,玄奘和尚曾住此,并将唐太宗李世民赠他的御篆奉于阁内。贞观三年(629)李世民游灵岩,赐篆“御书阁”三字题额。

灵岩寺的西崖,墓塔林立,是唐至清代灵岩寺高僧的墓塔,现存167座,志铭碑刻81通,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称墓塔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居全国第二位。墓塔形制多样,反映了历代不同时期墓塔的特征。

墓塔林高处的惠崇塔是唐代高僧惠崇的坟墓。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是灵岩寺目前最古老的建筑。据载,惠崇活了一百多岁,对灵岩寺的建设和发展功劳颇着。

寺后方山之巅还有一座积翠证明龛,是为显示佛法教化的无边法力与修法的益处而建的,又名证明功德龛、方山证明(盟)殿。所谓“证明”,据龛内唐大中八年(854)乡贡进士牟璜撰写《修方山证明功德记》载:“按寺记云:唐初有一童儿舍身,坠至半虚,五云封之,接往西天而去。……证明佛法功德之真理。”龛为唐初开凿,平面为椭圆形,正中雕佛祖释迦坐像,高5米,体丰脸圆,着袈裟,结跏跌坐。东西两壁原各有唐代所造菩萨两尊,今各存一尊,龛内保存了多种唐宋题记。龛外方形石室,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增修,以其墙为朱红色,俗称“红门”。

灵岩山麓东边的“线天”,石壁如被巨斧劈开,其他如巢鹤岩滴水崖绝景亭铁袈裟摩顶松等名胜都令人赞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