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地貌学辞典

山坡平行后退理论

书籍:地貌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地貌学辞典》第200页(644字)

坡面在遭受剥蚀作用的后退过程中坡度保持不变,这一情形称为山坡平行后退理论。德国人W.彭克先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不管是由单一岩性组成的直线坡,还是由不同岩性组成的陡缓交替的复式坡,坡面在剥蚀作用下都是平行后退的。坡地平行后退现象在由断层活动形成的高峻陡坡、陡坡上出露一系列软硬相间的水平岩层中表现最为明显。可看到由硬岩层构成的一系列陡崖和由软岩层构成的一系列缓坡,它们的坡度都近似相等。在陡坡平行后退的过程中,缓坡要向坡面后退方向扩展。随着坡面的后退,高地日益缩小,坡麓的缓坡平地(山麓剥蚀面)日益扩大,形成山麓平原。陡坡的后退是由于重力的剥蚀(崩塌、滑坡)和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缓坡的夷平则主要依靠坡面水流的片状冲刷。彭克认为,在构造长期稳定条件下,原来高大的山地会日益缩小其范围,代之而起的是宽阔的向山外缓斜的山麓平原。如山地主要由硬岩组成,原来山坡很陡,山坡主要靠重力剥蚀后退,则残存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坡折。如山地主要由软岩组成,则山坡主要靠水流冲刷后退,残留山地与山麓平原之间呈逐渐过渡,整个地面呈有微起伏的形态。上述两种地貌发育模式,前者的终极形态以凹坡为主,后者的终极形态以凸坡为主。彭克的坡面发育理论推动了地貌学的建立。他的地貌发育模式与W.M.戴维斯的不同:彭克认为坡地的剥蚀是平行后退,戴维斯认为坡地的剥蚀是自上而下进行。实际上这两种模式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前者盛行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后者盛行于湿润多雨区。

上一篇:山脉 下一篇:山前梯地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