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仁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6页(997字)

【着者】:

谭嗣同着。谭嗣同(1865-1898),中国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全书共2卷,成于1896年。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印行。《仁学》内容庞杂,谭嗣同自己说:张载、王夫之以及西方传来的自然科学,是其唯物主义成分的思想来源,《孟子》、《庄子》、佛教、陆王心学等是其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来源,西方的社会学和中国的墨子、黄宗羲等则是其比较激进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观点的思想资料。由于谭嗣同的思想经历了由“中学”向“西学”的急剧转变,对古令中西的思想资料来不及仔细咀嚼、消化,因而在哲学理论上表现出新旧杂陈、充满矛盾的特点。例如,书中提出了以“仁”、“以太”为本体的自然观。“以太”和“仁”这两个背景和内容决不相同的范畴,是《仁学》自然观的最基本范畴。“以太”是西方的一种物理学概念,指光、电、磁的介质,均匀弥散在太空中。“仁”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种精神道德观念。书中把“以太”看作是“原质之原”。“原质”即化学元素。世界统一于“以太”,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关联、变化和结合,都是“以太”的作用。但又把“以太”的“用”称作“仁”,把物质性的“以太”与精神性的“仁,,等同起来。这样一来,作者又把“仁”作为世界的本原:“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可见,其自然观从唯物主义最后又归结为唯心主义。《仁学》还通过阐发“以太”——“仁”——“通”——“平等”的道理,鼓吹“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宣传资产阶级平等、民主、自由思想。书中所阐述的认识论,是感觉论与顿悟论的矛盾体系。一方面承认感觉经验是人们认识的来源,但又由感觉器官的局限性而怀疑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怀疑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能力,主张通过佛教禅宗的“顿悟”方法来认识世界。书中指出“冲决网罗”的历史观。作者继承王夫之“天地之化日新”的思想,认为“新而又新”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法则;又接受王夫之“无其器则无其道”的思想,主张“道”随“器”变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力倡变法维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顽固派,表现了敢于冲决封建网罗的斗争勇气。但作者又认为冲决网罗是主观范围里的批判,表现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和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软弱性。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并没有超出直观范围,缺乏理论思辨和哲学概括,这就必然会夸大心知、意识的作用,走向哲学二元论。这也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一大通病。

上一篇:《大同书》 下一篇:《孙文学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