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西厢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38页(1933字)

【着者】: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杂剧剧本。王实甫着。王实甫,中国元代戏剧家。剧本取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讲述的是书生张珙和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前朝相国崔大人病逝后,夫人郑氏携女儿莺莺扶柩归葬原籍,途经河中府时,羁留于普救寺中。书生张珙赴京应试,在普救寺佛殿邂逅相国千金崔莺莺,互相倾慕,一见钟情。于是张珙租赁僧房,借故搭斋,也在寺内住下。两人暗中往来,互诉爱慕之心。叛将孙飞艳羡莺莺美貌,起兵五千,重重围住了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全寺僧众惊恐不已,崔夫人在危难中传令:能退叛兵者,招为门婿。张珙挺身而出,请兵退敌,解了普救寺之围。谁知兵退后,崔夫人变卦悔婚,在庆功的宴会上,只许崔莺莺和张珙兄妹相称。崔莺莺在席间掷杯反抗,张珙气急而病,卧床不起。丫环红娘同情他们的遭遇,激于义愤,为他们传递书信,二人感情愈益浓厚。一次,莺莺到西厢探视张珙后,两人山盟海誓,遂结百年之好。不久,崔夫人风闻传言,大为震怒,拷问红娘,红娘将事情的前前后后和盘托出,然后晓以大义,陈说利害,迫使她承认了这桩婚事。但崔夫人又提出张珙必须取得功名,方得完婚。张珙忍痛别亲,赴京赶考,终于金榜题名。准备受封后荣归成亲,谁知崔夫人的侄儿郑恒拨弄是非,诬说张珙已在京都被招为婿,崔夫人又生变故。恰好张珙赶到,当众力辩,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当,触树而死。崔莺莺和张珙历尽周折,终成眷属。爱情和婚姻问题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剧本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婚姻藩篱的勇敢斗争,有力地抨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婚姻制度,寄托着人民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表现了剧作家反封建的进步倾向。作者在剧中的安排是颇具匠心,深有寓意的,张生和崔莺莺爱情的萌生、发展的时间是在崔府举哀送葬的大孝之期。故事发生、展开的地方是在佛门净地的普救寺内。当事人张生和崔莺莺又都是出身名门,饱读书的贵族子女,因此,剧本所提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更具典型性,表达的民主思想和反封建意义也更为突出。作为古典戏剧中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西厢记》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也有卓越的艺术成就。首先,剧作成功地塑造了鲜明而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热情忠厚,富于才华而又迂近于憨的张生;深沉谨慎、矜持多情、忠贞不渝的莺莺;机敏爽朗、心直口快、乐于助人的红娘,都栩栩如生,光彩照人。例如红娘,她虽然只是剧中的一个婢女,但却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在全剧中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全剧有7折由她主唱。没有红娘,就没有了《西厢记》,没有红娘的帮助,张、崔的爱情不可能发展,更不会取得胜利。她出于同情,传书递简,推进了张、崔二人爱情的发展,她帮助他们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增强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当私订终身事发之后,崔、张束手无策时,红娘挺身而出,和崔夫人面对面展开说理斗争,在冲突无法回避的时候,她索性将崔张二人“经今月余一处宿”的事实和盘托出,反守为攻,指责夫人悔婚,言而无信,有违圣人之教,接着层层剖析,句句触着崔夫人的痛处,最后指出:“不和张解元参辰卯酉,便是与崔相国出乖露丑。”抓住崔夫人害怕声誉扫地,辱没家门的心理,迫使她息事宁人,不再追究。“拷红”一折,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红娘的机智聪颖、勇敢泼辣、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因此,这一人物成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舞台形象。其次,全剧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情趣,以崔张爱情和封建礼教为主线的矛盾冲突全面展开,兵围寺院、夫人悔婚、郑恒作梗等波澜迭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情节合乎逻辑的发展中,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再次,剧作语言优美,诗意葱茏。作者将清新隽永的古典诗词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民间口语熔于一炉,使戏剧的语言既富于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又富于音乐感,琅琅上口,其中的不少曲词,如第2本第5折的“天净沙”、“调笑令”,第1本第4折中的“甜水令”,第4本第3折的“正宫·端正好”等早已在文坛广为传诵,历久不衰。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称赞“文字之佳,音律之美,未有过《西厢记》者”。此外,《西厢记》在戏曲体制上勇于革旧,大胆创新,显示了剧作家超人的胆识和艺术匠心,元朝杂剧依据传统,都是1本4折,作者根据《西厢记》的剧情发展的需要,将其写成5本21折,故事完整,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开创了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先例,这在当时剧坛上是一个创举,对后来的杂剧产生了很大影响。囿于历史的局限,《西厢记》也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剧中一些庸俗落套的描写,“状元及第,合家团圆”的结局等都是明显的缺陷。但《西厢记》问世后,深受人民喜爱,广为流传,对后世《牡丹亭》、《红楼梦》等戏剧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