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战斗精神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52页(788字)
现代文艺评论家胡风提出的关于现实主义作家的主体精神特征的论述。这一观点首见于他在1944年写作的《文艺工作底发展及努力方向》一文,后又在许多文章中一再重申。胡风认为,现实主义文艺的精神实质是作家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结合或融合”(《现实主义在今天》),因而对于创作对象的认知与表现的过程,就是“作为主体作家”的“不断自我扩张的过程,不断战斗的过程”。“对象的生命被作家底精神世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当中,作家底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底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经过了这样的自我斗争,作家才能够在历史要求底真实性上得到自我扩张”(《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而这种由主观精神的“拥入”的自我扩张与由“对象的真实性”影响的“深刻的自我斗争”,就成为“艺术创造底源泉”和动力。“主观战斗精神”包含两个因素,即激昂的“文艺家的人格力量”与深刻的“文艺家的战斗要求”。前者是指作家主观精神的充分展现,是“主观精神底突入、发掘以及融解、凝结的创造努力”,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把握力、拥抱力、突击力”;后者是指“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这既包含对客观对象同时也包含对作家自我的深刻的批判与否定精神。作家“只有提高这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而且发现新生的、积极的性格。即使他所处理的是污秽或黑暗,但通过他底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也一定能够在读者心底里诱发走向光明的奋发”。“主观战斗精神”论,突出了作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作用与地位,特别是强调了作家的精神素质与人格力量在创作中的决定意义,认为“创作过程是一个艰苦的精神过程”。这对当时流行的那种机械的、照相式的“客观主义”文艺观,无疑是很好的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