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定势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5页(828字)

发生在已有的心理定势基础上的、对主体特定的知觉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定势结构。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指出:“定势是有机体作特殊反映或系列反映的准备”,“知觉定势来自两个方面:早先的经验和像需要、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样一些重要的个人因素。简言之,我们倾向于看见我们以前看过的东西,以及看见最适合于我们当前对于世界所全神贯注和定向的东西。

”前苏联心理学家A·P.鲁利亚则从生理剖析的角度证实了这种定势理论的确凿性,指出主体对于知觉活动的指向性,即知觉活动对于主体状念的依赖性和归属性。

心理学认为,形成知觉定势的结构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因素:(1)主体先前的经验,尤其是重年时代的经验;(2)主体的需要和动机;(3)主体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4)主体的情绪和心境;(5)主体的人格、旨趣和文化素养。

此外,民族的、历史的集体意识在单个主体意识中的沉积,也对文学家的知觉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知觉定势对于文艺创作,并不总是积极的、有助的,它有时起着“正作用”,有时则起着“负作用”,即消极的、掩蔽的、防御的甚至是抵抗的作用。因先入之见引起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属定势对于知觉的负作用;“心有灵犀一点通”则是定势对于外部事物知觉的正作用。处于积极效应中的知觉定势,可以调动主体关于对象的全部经验和情绪,使主体的全部身心彻底打开以感知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仿佛作家生活中的有关经验、意绪、思维、情趣全部浓缩于其中,以致产生令人陶醉、回味无穷的效果。作品艺术形象的具体生动与否,总是和作家写作时的知觉定势直接联系着的。定势效应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复杂性。它有时表现在作家创作时的意识阈限之内,有时则潜伏在作家的意识阈限之下,这样,心理定势的研究就涉入了潜意识的领域。文学艺术家的知觉定势,对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所提供的信息起着一种主动的探测、贮存、加工、控制、检索和定向作用,是社会生活信息转换为艺术知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上一篇:定势 下一篇: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