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214页(1180字)

(释文〕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致:招致、引来,这里指调动。

〔例1〕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起兵叛唐,继而挥师南下,所向披靡。次年,攻克两京(即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举朝震恐。唐肃宗李亨继位后,向大臣李泌问破敌方略,李泌回答说:“两年时间即可平灭寇乱。叛贼劫掠的子女金帛,全部远道输往范阳,以此看来,叛贼哪里有雄据四海的志向!安禄山的骁将不过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命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陉,郭子仪自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入河东,则叛贼史思明、张忠志就被牵制在范阳和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安守忠、田乾真则被牵制在长安,这样就可以用两军牵制四将,安禄山可以调动的兵力也只有阿史那承庆了。”他建议,“郭子仪勿取华阳(在今河南灵宝县南),使两京之道常通,陛下则以所征之兵军于扶风(治所在今陕西风翔县),与郭子仪、李光弼交相出击,贼救首我则击其尾,救尾我则击其首,使贼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我则以逸待劳,贼至则避其锋,去则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来春即复命建宁王(李俊)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出,与李光弼为南北犄角,直取范阳,覆其巢穴。如此,贼退则无所归,留则不得安,然后,我大军合围攻击,贼必成擒。”以逸待劳,覆敌巢穴的战略构想,展示了李泌卓越的军事天才,唐肃宗虽表示赞赏,却未认真付诸实施,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例2〕 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七月,郑成功率军由厦门出发,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清北伐。一路夺闽安,战南台(在今福建福州南闽江岸边),克大桥,三战皆捷,主力包围福州,攻势猛烈,清军形势危急。清福建巡抚宜永贵采纳部属周亮工的建议,利用南台近水、郑军疏于防备之机,乘夜绕过鼓山(在福州东),由水路袭击郑军。郑军仓促应战,部队混乱,退守闽安。这时,浙东清军又攻占了舟山,威胁郑军后路,郑成功只好撤军而还。

〔例3〕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法军侵犯台湾,攻陷基隆炮台。督办台湾军务的清将刘铭传,鉴于台湾没有兵舰,不可与法军在海面争锋,便施计将法军诱上陆地作战,斩其首领三人,士兵一百余人,并夺获枪炮多件,使法军大败溃退。刘铭传考虑到沪尾(即今台湾淡水港)离台北府(即今台北市)仅三十里,离基隆仅八十里,台湾兵弱,万一后路稍有疏虞,则基隆之兵不战而溃,因此追击法军到海滨,就上退军到山后。这样,使法军都集中在基隆附近,而沿海边境,不致于处处都受到法军的窥伺。这种战法看似形弱,实际是一个万全之策。后来法军果然三次进犯沪尾,都受重创而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