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文献学辞典

石鼓文

书籍:文献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江西教育出版社《文献学辞典》第247页(660字)

春秋战国刻石。共十具,大小不一,近圆柱形,下部略大,高度与直径约二尺,其状如鼓,故俗称“石鼓”。文字刻于中间部分,籀文(或称大篆)。镌刻年代,近现代学者见解不一。震钧、罗振玉、叙伦等定为秦文公时期(前765-前716);马衡定为秦穆公时期(前659-前621);郭沫若定为秦襄公时期(前777-前766);还有定为秦献公时期(前384-前361)的。定为秦国刻石则意见一致。唐初发现于天兴(今陕西宝)三畤(zhì)原。因其地为陈仓之野,岐山之阳,又称“陈仓十碣”、“岐阳石鼓”。杜甫韦应物韩愈等均有咏之。其书法亦为历代所推重。唐以后数经迁置,现陈列于故宫博物院铭刻馆。内容为四言诗,每鼓一首,记述秦国君游猎之事,故又称“猎碣”。十鼓按元明清以来习惯排次,其行字数及存字大致情况为:第一鼓,11行,行6字。第二鼓,9行,行7字,在第5行下另刻1字。第三鼓,10行,行7字。第四鼓,10行,行7字。第五鼓,11行,行6字。第六鼓,11行,行7字,因曾改凿成臼,现存行4字。第七鼓,约11行,行均6字。第八鼓,北宋拓存约20字,元明后已无字。第九鼓,15行,行6字。第十鼓,约存40字。因漫漶,所存字不及原刻之半、民国初发现明代安国藏三本宋拓:先锋本501字,中权、后劲二本各480字。今皆流于日本。

【参考文献】:

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人民,1955);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见《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1977)

上一篇:石氏星经 下一篇:文献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