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俄罗斯族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新疆人民出版社《西北民族词典》第167页(2094字)

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全国共有俄罗斯族1.35万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有0.9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05%。主要居住在塔城、伊犁、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市,少数散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和黑江省北部。13世纪前期,蒙古汗国曾派大将拔都北征斡罗思(即俄罗斯),将其兼并为金帐汗国的一部分,并将大批俘虏带回蒙古汗国。元天历三年(1330),元朝统治者还曾征集斡罗思壮丁1万名,组建“宣忠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让他们保卫大都(今北京市)和宫廷。18世纪后期,沙皇俄国派兵入侵黑龙江北的雅克萨等地,多次被清军击败,部分俄国士兵被俘或自愿归顺清朝,被安置在当地或迁居北京。迁居北京的鄂罗斯(即俄罗斯)人被编入八旗,专设佐领统管。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在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北部建立居民点,将大批俄罗斯族农民迁入中国境内。后又利用各项不平等条约,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乌鲁木齐等地设立领事馆和贸易圈,大批俄罗斯族商人和手工业者迁居贸易圈内和俄国领事馆周围。俄国十月革命后,这些俄罗斯族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都加入了中国的国籍。十月革命期间,又有许多俄国人流入新疆(内有一部分俄国白军),被杨增新安置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在杨增新和盛世才统治新疆时,俄罗斯人被称为“归化人”或“归化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1955-1957年,大批保留有俄国国籍的俄罗斯族老人及其子孙迁居苏联,新疆俄罗斯族的人口因而剧减。

现在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大多既有白种人的血统,又有黄种人的特征,他们大多是俄罗斯族与汉族、锡伯族哈萨克族通婚后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后裔。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也讲俄语,使用俄文。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既有汉族式的姓名,又有俄罗斯族式的姓名。中国的俄罗斯族都有强烈的爱国观念,认定自己的祖国是中国,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光荣成员,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在城镇中居住的俄罗斯族,大多是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住在农村的俄罗斯族,从事农业、园艺业、养蜂业和捕业。少数住在牧区的俄罗斯族人,也从事畜牧业、狩猎业和野生动物的养殖业。新中国成立前后,俄罗斯族人的文化素质高,知识分子多,高级科技人员较多。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俄罗斯族的文化素质急剧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俄罗斯族的年轻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出现了大批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

新中国成立前,比较富有的俄罗斯族居民住的是俄罗斯式住房,这种住房都是砖木结构,为四方形,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房顶盖有绿色油漆的铁皮。房门朝南,门前有门庭和围廊,夏日可以乘凉和歇息。大门内为过道,过道两旁是客厅和屋室。房间高大,窗户明亮,室内整洁。墙角都有高大的壁炉,冬天烧粪、粪或木柴取暖。住房后面盖有厨房和库房,挖有菜窖,四周种有花木。院落皆有围墙环绕。睡觉用花式铁床,厚被褥,方枕头。窗户高大明亮,内悬蓝色或白色钩花或扎花窗帘。厨房砌有高大的烤制面包或点心的烤炉。平常的人家则住土墙土顶的平房,睡木床或土坑,烧生铁火炉取暖。房前种花和葡萄,房后种西红柿、黄瓜和土豆,用土墙围绕院落。阿尔泰山区的俄罗斯人则多用圆木垒墙,抹以草泥,又用木板铺盖房顶。围墙也多用细圆木或木板编钉而成。

俄罗斯族原来大多信仰基督教中的一支——东正教,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地都曾有过东正教的教堂。“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多被拆除,近年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盖了东正教堂,规模虽不大,建筑却很美观精致。如今的年轻人多不信仰,经常去教堂祈祷的人多为老者。偶尔也有在教堂举行洗礼和婚礼的。

俄罗斯族既喜吃苏式饭菜,也爱吃中式饭菜。平时或吃面,喝“苏波汤”(由莲花白、土豆、牛羊肉煮成),或吃蒸馍、炒菜及各式面条,节日多烤制各种花色点心和饮自酿的啤酒。

俄罗斯族青年都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有一套中西结合的婚俗。诸如在教堂中证婚,或在家证婚时交换结婚戒指,婚礼后亲友们歌舞庆贺等与西方婚礼相同。送婚礼、迎亲时撒红包等则为中国北方汉人的习俗。

俄罗斯族人死后,即沐浴全身,穿戴整齐,在尸旁点燃蜡烛,停尸3日,让亲友们凭吊。棺木为六角形,入殓后多用车载往墓地,埋入墓穴。墓上树立十字架,上刻死者姓名和生死年月。现因深受汉族影响,也有不少人不树十字架,改树墓碑。

俄罗斯族讲究伦理道德,敬老爱幼,夫妻平等,因而家庭和睦。重视亲情和友谊,亲友间往来密切,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俄罗斯族以勤劳俭朴着称,因而几乎家家丰衣足食,贫困者很少。

上一篇:俄界会址 下一篇:西北民族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