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伯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87页(901字)

【生卒】:1878—1965年

【介绍】:

德国宗教哲学家、社会学家、宗教哲学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878年2月8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商人兼学者家庭。1896-1900年间,先后在维也纳大学、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和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和艺术史。大学毕业后,曾长期担任犹太人杂志的编辑和主编。1924-1933年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犹太宗教和伦理哲学教授。希特勒上台以后,布伯于1938年离开德国到巴勒斯坦,担任耶路撒冷大学宗教社会学教授。他一生致力于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的相互理解,希望建立起一个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联合的双民族国家。1952-1957年,他在美国担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1958年后返回以色列,并于1965年6月13日病逝于耶路撒冷。布伯哲学的理论出发点是所谓“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的根本区别(参见“‘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条)。在他看来,无论是社会灾难的存在,还是对上帝信仰的危机,都源出于将应该具备的“我-你”关系变成了“我-它”关系。因而,社会的改造并不在于对国家制度进行改革,而在于要建立起新型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他所信奉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在布伯的哲学人类学着作中,还着重指出了人类的“双向运动原理”,即人类一方面具有“原始的疏远化”,另一方面又努力“进入关系”。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点在于,人有一个他“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他能够与他现时的存在环境相脱离,从而建立起一种对他来说是相分离的关系,他能够独立于这一世界以外,并从这一角度重新进入关系。这种“双向关系”在语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主要着作有:《我和你》(1923)、《人的问题》(1948)、《原始疏远和关系》(1951)、《善和恶的形象》(1952)、《社会与国家之间》(1952)、《关于教育的谈话》(1953)、《对话原则论文集》(1954)、《人与他的创造物》(1955)、《责任和责任感》(1958)、《逻各斯》(1960)、《神遇-自传(残篇)》(1963,全集三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