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的解释》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江西人民出版社《东西方哲学大辞典》第171页(1121字)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着。它是狄德罗转变为无神论者后的一部重要哲学着作。该书发表时未署作者姓名,也无出版者的名称。有二种不同的原版,所署日期分别为1753年和1754年。由陈修斋翻译的中文本,载于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狄德罗哲学选集》。全书共58节,另有“引言”、“祈祷文”、“关于第36节的一个地方的注解”三部分,书的标题说明是,给准备研究自然哲学的年轻人。该书依据当时的各种科学成就,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认识论。
该书首先提出自然界同一于物质的思想,它认为,自然界是元素(又称分子)的组合,在量上是无限的,在质上是各不相同的元素构成了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人是元素的组合体;人的思维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感受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无机界可以向有机界转化,迟钝的感受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获得明显的感觉能力。书中吸取了布丰等人关于物种变化的思想,按照严格连续性的意义证明了自然的同一性,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一个最初的动物是现在一切动物的原型,自然界的全部多样性来源于各种元素在运动中的组合,接近了进化论的观点。
在认识论上,该书为克服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偏见而提出:1.要加强实验哲学和理论哲学的联盟,把“有很多仪器而很少观念的人和有许多观念而根本没有仪器的人”联合起来,以便认识真理。2.要综合发挥认识各环节的作用。自然界给人提供感觉的材料,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与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感官和仪器抛弃自然观察的地方,正是自然解释者开始的地方”,理性、感觉、记忆、想象等都有各自的局限,必须综合加以运用。3.认识自然界的三种方法是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织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对自然的观察应该是专注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实验则应该是精确的。”书中特别强调实验的作用,认为实验是人的认识依据,判断真伪的标准,“效用”为一切划定界限。
书中还提出,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绝对独立的个体是不存在的;普遍变异的观点,认为“天下无新事”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别是在对立与相似中认识事物的观点,表现了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书中还强调哲学的大众化,哲学家应接近人民,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科学和技术的猜测。
该书的基本思想虽然接近现代唯物主义的看法,但仍然没有摆脱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留下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痕迹,表明狄德罗正处于由机械论向辩证法的过渡。